虚阁网 > 林达 > 西班牙旅行笔记 | 上页 下页
六二


  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十五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巴塞罗那美术学校——今天,在巴塞罗那的老城还有一个毕加索美术博物馆。然后,又转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那个时候,巴黎无疑是欧洲最伟大的艺术中心。所以,不论是哪里出生的艺术家,只要是真把艺术当回事的,巴黎对他们都是一块巨大的磁石,自己会像是铁末子一样,身不由己地就被吸过去,毕加索也一样。再说,法国就是西班牙的近邻,他怎么可能不去巴黎。1900年10月,毕加索刚满十九岁就去了巴黎。

  毕加索此后基本上是个巴黎人。即便是在纳粹占领巴黎时期,他也没有离开。在战后,他加入的共产党也是法国共产党。但是,他和洛尔加不同。洛尔加本质上是一个乡土诗人,西班牙语是洛尔加诗艺术的媒介,他离不开西班牙语,也离不开那片干旱的土地。而毕加索一辈子的作品有两万多件,风格多变,他早已经把自己融入巴黎。这样的“西班牙—巴黎”画家,数数有一大把,达利,米罗,都差不多是这样。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在传统油画完全成熟之后,突然“决堤”。艺术家们热衷于形式创新,印象派野兽派已经不是稀罕的东西,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竞争传统油画的技艺、构图和营造的气氛。大家开始“玩”新的绘画形式和色彩。1937年这个时候,毕加索已经过了他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黑人时期”等等,玩立体主义也已经玩了很久了。这样的艺术思潮在红色俄国照样盛行。

  在格尔尼卡大轰炸之后,西班牙共和政府付出巨额订金,要求在巴黎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一幅画。这一细节让我觉得很是吃惊。这种时候,炮火连天,亏他们想得出来。我一直觉得,即便是同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其间主事者的高下也是明显的。这种高下的一个衡量标准,是艺术破坏的程度和现代艺术被宽容的程度。二十世纪初,即便是苏俄都曾经大流行过立体主义,那么,它的国家总体艺术水准虽然在往下掉,毕竟还有立体主义的尖角在那里顶了一顶。于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与此相连的竞争本能,还没有被破坏殆尽。我不得不服气西班牙共和政府的眼力,他们懂得什么是最好的、能触动欧洲和西方文明世界的宣传方式。

  也许,这张共和政府出重金的绘画订单,也给右翼后来质疑轰炸埋下伏笔。也许是这次轰炸在当时国际反应太强烈,当时纳粹德国就不认账,说是格尔尼卡人自己用矿山炸药自己炸毁了小镇,而嫁祸于德国。直到今天,仍然有右翼历史学家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的证据是,当时这个三平方公里的小镇被夷为平地,而巴斯克人视为圣地的一棵老橡树和旁边的市政厅,却安然无恙。他们认为,按照当时的空袭水平,不可能造成这样的后果,只有地面爆破才可能。

  毕加索是一个实验先锋,他手里有着种种可以表达的形式。他最初是以传统油画扎实的功力服人,然后玩起新花样,以叫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创新服人。最后出名出到了不肯往字纸篓里扔一根线条的地步,因为他的每一根线条都值钱。

  在巴黎常住的毕加索,这个时候,一颗西班牙灵魂突然苏醒。他展开大大的画布,高三米五、长七米八二的画布,也许,在他的脑海里,家乡突然出现,那站在高高山坡上的斗牛,那烈日炎炎下的乡亲,突然,灼烈的爆炸的强光闪耀,他没有听到声音,只看到被肢解的西班牙突然飞上天空,又纷纷陨落、落向无底的深渊。没有色彩,只有白色的光,黑色的地狱。那就是《格尔尼卡》。

  可是,这不单是《格尔尼卡》,这也是西班牙内战。1938年1月28日,九架意大利飞机轰炸巴塞罗那,仅仅在一分钟的空袭中,就有一百五十名平民丧生。

  毕加索说:“这画不是用来装饰殿堂的,它是一种对付战争、对敌人进行攻击和防卫的工具。”不管怎么说,《格尔尼卡》的效果是惊人的。一场对西班牙偏远小城镇的轰炸,可以在一天里是报纸的头条新闻,可以在短短几天里是人们议论关注的重大事件,不过那是1937年,欧洲和世界都有太多的大事在发生。和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可是,毕加索,他使得“格尔尼卡”永远不会过时。

  画完这张画之后,毕加索再也没有回过他的故乡西班牙。人们说,毕加索是巴黎的、法国的、欧洲的。但有了《格尔尼卡》,他永远是属于西班牙的。

  毕加索这张画作一直保存在纽约的现代美术馆,因为佛朗哥不想让它回到西班牙。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来到西班牙。《格尔尼卡》“回故乡”经历了很大争执。西班牙政府认为,《格尔尼卡》属于西班牙,应该回到首都马德里的博物馆。巴斯克地区却认为,理所当然要回到巴斯克地区。在争取独立的巴斯克人心中,格尔尼卡是他们的圣地,和西班牙没什么关系。《格尔尼卡》去马德里,就像去了巴黎一样。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格尔尼卡》还是留在了马德里。

  我们漫无目标地游走在格尔尼卡的街道上,没有思想准备,突然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相遇。它出现在一条小马路对面的墙上。当然,这是一幅临摹的副本,也不是画在油画布上。可是,这里不是马德里的美术馆,这是格尔尼卡街头的《格尔尼卡》,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相遇,更感觉奇异了。

  我们在那里站着,默默地站了很久。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