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林达 > 历史在你我身边 | 上页 下页
三九


  §希望有一天,我们只谈常识

  第八十一届奥斯卡奖揭晓,没有意外,英国导演执导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继获得金球奖之后,一口气夺下包括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在内的八项奥斯卡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要讨论电影故事和表现手法的话,有不同看法,它显然刻意迎合了大众对电影的期待,艺术片的行家会觉得它“人工味道”太重。我看的时候却只顾“看印度”,因为我在印度旅行过,印象深刻,也听到太多人们对印度南辕北辙的印象表述。我喜欢这部电影,是感觉它很真实。它不是历史而是进行时的印度。只在印度旅行也许看不到电影表现的全部,可是看到的已经足以让人猜到它的背景。我觉得电影有些处理非常出色,例如对主角刑讯逼供的警官,竟然处理成一个兢兢业业破案的正面人物。因此,对印度执法司法状态的传达就显得更为触目:不是主角倒霉遇上个品质特别恶劣的审讯者,正常审讯就可能是这个样子的。回想我在印度街头看到警察一人一根竹棍,在街头偶以竹棍执法时,周围百姓表现出的漠然,就可以推想那里的警民关系。

  人们常常拿印度和中国比较,各有各的动因。有出于某种动因要比出印度比中国糟,也有出于某种动因要比出它比中国好。或者要表达文化相对主义:这里没有一个共同基本的判断标准,推论下去也就没有什么简单的“普世价值”。例如:虽然在生活环境和物质上是差强人意的,可是:精神上?

  电影在印度也一样反映两极。“不少贫民对他们突然受到重视感到高兴,期望得到应有的关注。”印度宝莱坞比美国好莱坞兴旺很多,可是为电影负责做临时茶水工的库马尔说:“以往只有有关有钱人的电影。在印度,人们不喜欢在大银幕上看普通人。”也有人抗议和要告印度籍演员,说是外国人损了我们倒也算了,你们居然也……好莱坞颁奖前两天,看到新闻中有印度人烧象征美国的物件,我一开始有点纳闷:不是英国人拍的电影吗?一想也对,美国电影节给了提名嘛。

  如果热爱艺术和异域文化,印度是一个万分迷人的地方。你可以拍到色彩最漂亮、对比最强烈的画面;人物不仅脸型好,你还能捕捉到最丰富最有内涵的表情,它有着最美的景致和最奇异的场面,但是它流着污水的庞大贫民窟仍然让我无法轻易忽略过去。我想有时候可能还是有这个必要:暂时忘记和别人对比;去掉我们要说明的背后理论和道德出发点;忘掉表现了负面信息的人来自哪个国家;而只是就事论事看一个国家底层平民的生存状况。如此,可能对“看到”和“解决”问题更为有利。例如满街的垃圾尿液,空气充满有害气体,是不是对民众、对老人儿童健康不利,经常见到几岁女童光着屁股坐在垃圾堆上身上站满苍蝇,是不是要担心她会得生殖器官疾病而贻害终生。其实电影总是有它的局限,例如它不能给你嗅觉体验。你坐在电影院里永远是拉开距离的“他者”,你无法真的感受影片中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的疼痛。最简单的常识:假如是我的女儿……我愿意她这样长大吗?

  在大家都很清高地憎恶财富的时候,想起马克·吐温故居大门口,镌刻着他说过的一句大白话:“没钱是万恶之源。”活像在诠释这部电影。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