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林达 > 带一本书去巴黎 | 上页 下页 |
四八 |
|
§Chapter 20 先贤祠走访伏尔泰 Panthéon 我们第一天到巴黎,第一眼看到的纪念性建筑,就是圣心教堂(Sacre-Coeur)和先贤祠(Panthéon)。那是从卢儿住的宿舍高高的窗口望出去,在一大片连连绵绵的住宅楼上,最抢眼就是这两栋建筑了。 尤其是圣心教堂,虽然当时离我们所在的地方相当远,可它很高,又是白色的,总是能够“跳”出来。它高居在蒙马特高地的顶点,几乎成了巴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此后,我们经常从不同的地方望到它,尤其是那次在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顶楼,恰好在一场大雨之后,天上还留着刚刚被风拉开的一大块一大块色彩丰满的乌云。太阳已经重新露面,阳光照射着洁白的圣心教堂,反衬在风格浓烈的天空背景上,特别有戏剧性的效果。 圣心教堂还有一个出挑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造型。在巴黎,它算不得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圣心教堂建于十九世纪末。也许,正因为它建得比较晚,也就开始在艺术风格上尝试一点新的东西。设计师似乎只是捏着教堂的尖顶轻轻向上拉了一下,它就有点瘦长,不再那么肃穆。白色的外衣又令它更为明亮,有了一点女性的柔情和轻盈。下面重重叠叠数不清的台阶,一点点把它稳稳地托在了蓝天上。 第一次远眺圣心教堂的时候,距离非常远,一种远在天边的感觉。卢儿说,去圣心教堂一定要在晴天,阴天的灰暗会掩盖它的真相。只是初春的巴黎很少有大晴天。而我们还是比较幸运,至少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是一个完美的天气。 蒙马特高地已经成了一个旅游区,绕到圣心教堂后面,是著名的艺术小广场,周围一圈舒服的小咖啡馆。只是小广场的艺术家们多数已经商业化,好的作品很少,从整体来说,远不如美国街头的中等艺术节的水平。蒙马特高地除了还有几个小艺术馆之外,邻近的山居小屋也很有意思。高地很小,建筑物是那么紧凑,街道只能挤得窄窄的。我们看到一个男子背着沉重的画夹,提着一个画凳,来到一栋有着一个微型小院子的老旧楼房前,铛铛地摇响了木门旁挂着的一个沉甸甸的铜铃。阁楼上一个美丽的女郎应声探出头来,扔下了两把大大的钥匙。这种钥匙开启的,应该是一扇中世纪的门了。 你在蒙马特高地慢慢地走,永远有音乐在空中飘扬。那是一些街头艺术家。他们带着自己的大提琴和小提琴,风度十足地在那里演奏。最精彩的一次,是遇到一个哑剧演员,他搭着一个仅能容身的避风的篷帐,在动人的音乐声中,他不断变换着面具服装和角色。在刮着大风的空旷的台阶上,神奇地把大家带入一种松弛而抒情、美好而富于幻想的状态。人们只觉得感动,却不知是为了什么。最后,他开始上升、展开“翅膀”飞翔起来,所有的观众的心,也都随之飞翔,那真是一个小小的巴黎浪漫奇迹。 然而,我们来的那天,从卢儿的窗口望到的另一栋建筑,先贤祠,就毫无浪漫可言了。Pantheon其实是古罗马的“万神庙”的意思。这个名字还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给改的。在此之前,它是一座教堂。是法国大革命使它还俗,成为一栋纪念法国先贤伟人的纪念性建筑。 这栋建筑的起因,和协和广场一样,是源自路易十五的那场重病。看来,他真是病得不轻。1744年,他发了个愿,他发誓说,假如他能够熬过这一关活下来的话,他一定要建造一座宏伟的教堂,以感谢上帝和巴黎的保护神——圣吉纳维夫(Saint Geneyieve)。 圣吉纳维夫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法国历史人物。她曾经是一个乡村女孩,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相传她不仅带领巴黎人民抵御过自然灾害,还曾经抵御了入侵巴黎城的“野蛮人”,拯救了巴黎。从此,巴黎人把她视为一个圣女,一个巴黎的保护神,也就是巴黎城的“圣女贞德”。据说她去世之后,公元512年,就葬在今天先贤祠的位置。 在今天的先贤祠的对面,有一个叫做圣埃德尼杜蒙(St-Etienne-Du-Mont)的老教堂。它的立面长期来一直有些奇怪,由于毁了一个塔楼,所以变得失去平衡。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塔楼已经开始修复,搭着复杂的脚手架。在这个教堂里,就供奉着圣吉纳维夫的一个遗骨盒,放在一个幽黯的壁龛里。凑近了,我们看到那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古老的盒子,相当大,外面还罩着保护层。巴黎的每个教堂,都有一些供奉的圣物。这些圣物的重要性,也就是这个教堂的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之一。圣吉纳维夫的这个遗骨盒,可以算是一级圣物了。 所以,当路易十五病愈还愿的时候,就把准备供奉圣吉纳维夫的教堂的位置,定在了现在先贤祠这个地方。由巴黎的名建筑师苏夫洛设计。1755年,路易十五亲自放下了教堂的第一块奠基石。两年以后,正式开始建造。在那个时候,没有现代的采石手段、建筑机械和运输工具。假如要认真地建造一个大教堂,就是要耗费一代两代人时间的工程了。路易十五没有等到它的落成,就在1774年去世。建筑师苏夫洛也没有熬过这个工程,他在1780年去世的时候,教堂还没有封顶。教堂由苏夫洛的助手郎德勒(Rondeler)接手,又跨越了路易十六时代,直到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时候,大教堂还在为最后的收尾加班加点。 它建得真不是时候,奇怪的是,大革命竟然没有阻挡它的完工。那是1790年,正是巴黎和法国都被毁去很多教堂,教士修士们都被驱逐关押甚至处死的时候,它悄悄地完工了。它默默地站在那里,当然不会再期待预想中的盛典和弥撒,只是有些尴尬又有点紧张地俯瞰着巴黎的革命。一年以后,革命终于找上门来。 相比其他教堂的下场,它是何等的幸运。1791年4月3日,制宪会议在为刚去世的革命英雄小米拉波寻找墓葬场所。讨论中决定,干脆就建立一个安放法国伟人的棺木也兼作纪念堂的地方,省得以后一次次伤脑筋。这时,人们想起了这个为供奉巴黎保护神圣吉纳维夫而修建的新教堂。 精心设计、历时三十三年才完工的这个教堂,空空荡荡,是最自然的选择了。它原来的设计初衷,已经完全为革命所不齿,甚至抛弃。这里不是单指宗教仪式,而是它原来打算供奉的主题,巴黎城的“圣女贞德”,也被抛弃了。这里说的抛弃,已经是一个具体的动作。大革命一开始,她所保护过的巴黎民众的后代们,就冲进对面的教堂,从我们看到的那个遗骨盒中掏出遗骸,欢呼叫啸着直冲到塞纳河边,把它扔进了滔滔的河水里。 这个大教堂新古典主义的风格显得庄重沉稳,教堂地宫兼作墓葬又是法国的传统习俗。只需把原来举行宗教仪式的教堂大厅,改为一个纪念堂,在正面入口柱廊的山花上,加上一段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浮雕,刻上“一个为祖国所感恩的伟大人物”这样的点题之句,教堂世俗化的过程不就轻易完成了吗?这个主意一提出,大家顿时拍案叫绝。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先贤祠。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