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大故事 | 上页 下页 |
四二 |
|
▼明十三陵漫谈 明朝皇帝的陵寝共分四处:一、凤阳的皇陵;二、南京太祖的孝陵;三、昌平州自成祖长陵以次的十三陵;四、湖北钟祥县的显陵。严格而言,只有南京及昌平州两处;凤阳的皇陵葬太祖的父祖,是追尊皇位,并非真的皇帝;显陵亦然,葬的是世宗生父兴献王。倒是真的做过皇帝的景泰帝,本已开始经营寿陵,由于英宗的夺门复辟而废止,殁后以亲王之礼葬西山,不在十三陵之列。 十三陵的名称是: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都集中在以长陵为中心,方圆约四十平方公里的天寿山内。论规模自以长陵为首;其次是世宗的永陵及神宗的定陵。定陵工费,明史有记载,高达八百余万两银子之多。最简陋的自然是思陵,李自成破京后,将崇祯——思宗及周皇后的梓宫送到昌平州衙门,吏目赵一桂向百姓募捐敛钱,打开田贵妃的坟墓合葬。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命以帝礼改葬,名为思陵。其实是田贵妃的寝园。 我早在二十年前,就看过一部中共官方出版有关发掘定陵经过的纪录,但记忆已不真切,彷佛记得中共原来准备发掘长陵,而先以挖定陵作为一种试验,但后来长陵似乎并未发掘。不过在这部纪录中,有两帧图片予我极深的印象,一帧是神宗“重见天日”的遗骸,身材瘦小、两撇鼠须,向右侧卧,为明人“侧殓”之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另一帧是一个金脸盆——金子的比重极大,与日常用具要求轻便的条件不合。看了这帧照片,才知确有其事;原来所谓金盆,并非通体皆实,而是空心的,盆底标明用赤金重三十余两;而且中灌铁砂,想象中宫娥泼水时,会琳琅作响,清越可听。 *** 四月二十八日我应“文联”编辑部主任白舒荣小姐之邀,登长城后,转道游十三陵。在这个观光区内,正式开放的是长陵与定陵,后者更为重点,只有这里才有宽广的停车站及大小餐馆,可供游客憩止。 进入陵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的石牌坊,高约二十公尺,雕制精致,气象宏伟。此坊建于嘉靖十九年,据说是全中国现存石坊中最大的一座。过此便是“大红门”,为长陵的正门,据说原来由大红门开始,左右延筑围墙,包括整个陵区,号称“二门十口”,十口即出入围墙的十条通路;二门为大红门、小红门。如今围墙早已拆毁,小红门亦不知何在?但应该是在碑亭以前。 碑亭在大红门以北约一里处,重檐四敞的方亭,中立二丈余高的石碑,径尺大字“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车过不停,未得细观,但记得某书中曾言,清高宗曾在此碑后题有长句,回台北后查到了,是乾隆五十年春天巡幸汤山,取道昌平,循康熙南巡谒明孝陵之例谒长陵,作“哀明陵诗三十韵”,颇可考见当时情事,节要介绍如下: 北过清河桥,遥见天寿山,胜朝十三陵,错落兆其间。太行龙脉西南来,金堂玉户中天开,左环右拱实佳域,千峰后护高崔巍,昌平黄土诚福地,永乐曾以亲临视,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廖陈其艺。(原注:《日下旧闻》载,永乐初卜陵众议欲用潭柘寺,永乐独锐意用黄土山,即天寿山也。又西京求旧录称,明陵择地,或云山东王贤,或云江西廖均卿,所闻异辞。据此,则永乐卜考说较可信。) 按:潭柘寺为燕京第一古剎,坐落京西门头沟深山中。此寺建于晋朝,故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这句俗语。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永乐七年营寿陵于此,十一年工竣,命名为长陵,封黄土山为天寿山。王贤、廖均卿皆当时勘舆名家。 永陵制乃如长陵(原注:世宗永陵规制如长陵,外多一周垣;享殿明楼皆以文石为砌,壮丽雅致、长陵不及。后神宗定陵,侈饰又过之。)定陵效之侈有增,忘其前世艰开剙,徒计身后营堪轻(原注:日下旧闻载,永陵成世宗顾谓工部臣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仓皇对曰:“外有周垣未作,乃筑重垣。定陵效之。”) 按:明太祖、成祖父子,无限制扩张君权,产生了许多可怕的后遗症。其中之一,便是造成了贪恣任性,毫无责任感的不肖子孙、如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神宗(万历)、熹宗(天启)等皆是。 世宗以外藩入承大统,刻薄寡恩,极端自私,为明朝皇帝之最。永陵规制,已如长陵,而犹以为不足,真是贪壑难填。 神宗以冲龄接位,张居正当政十年,太仓存粮可支十年;内库积金四十余万。张居正殁后,神宗又大事苛敛,征收矿税,天下骚动,故修建定陵,用银至八百余万。神宗生前,唯恐身后棺椁被盗,故工料特别坚固,岂意三百余年后,仍不免尸骸暴露。清朝乾隆、慈禧皆厚葬,而孙殿英盗东陵,即以乾隆、慈禧为目标,骸骨狼藉,惨不忍睹,慈禧则“上身附体之衣已去”(据宝熙“东陵于役日记”),身后之辱,无以复加,而皆由自召,亦可谓天道报施不爽。 碑亭之后,即为“神道”,有神道就有翁仲,计分勋臣、文臣、武将三类。每类四人,两两对称,皆是立像;其前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兽像,每种四头,两立两卧。人兽总计三十六,称之为“石雕群”。 神道已经修成宽广平坦的柏油路、夹道榆柳、浓荫交蔽,车行其间,颇为舒畅。至长陵时,已过正午,乃先折回一里许,由道西分山路,先至定陵,就一家名为“御膳廊”的馆子,进餐休息。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八月,也就是张居正死后抄家的第二年,神宗廿二岁时;陵工历时六年告成,据说神宗曾在他的“寿宫”内,大宴群臣。 定陵的发掘,始于一九五六(民国四十五年)。自明楼之西开掘,掘至地下约八公尺处,发现了石砌的隧道,呈斜坡状,自东而西,长十六丈,尽头处已在入口三丈五尺之下,有一座高约九公尺的“金刚墙”亦可称之为“金刚门”,用廿三层城砖封闭。卸除封砖,迎面是一座汉白玉石制成的大门,高约三公尺,宽约两公尺,形制与一般宫门无异,门钉、门环一应俱全,只不过是石雕而已。 如何进入这座石门是个难题,当然,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炸药轰,但中共的考古学家,当然不能效孙殿英的行径,几经勘察、查考文献,请教名匠,终于用铅丝套塞入门缝,钩起作为一块门闩之用的石块,放倒了称为“自来石”的顶门石条,推动双扉,在隆隆声中,揭开了定陵的秘密。 这座地宫,在当时官文书中,称为“玄宫”,大小石门共七座。进第一重石门,即是前殿,地面用“金砖”铺砌;所谓“金砖”即是用桐油浸泡过的特制砖——这些砖由设在山东临清的砖厂承制,每块长四十四公分,宽二十二公分,厚十一点五公分,重二十四公斤,砖上刻有“寿工”二字,并有年分、制砖匠人、密户与“作头”的姓名,验砖的官员,先要敲击,有渊渊金石之声,才算初步合格;然后选样击断,其中如有气泡,仍不合格。规格之严如此! 第二重石门的形制,与第一重完全相同,入门即为中殿,亦即享殿,中有汉白玉石雕成的三个宝座,象征神宗及两后魂魄之所凭依,宝座前各有一套香炉、香瓶、烛台的“五供”,用黄琉璃烧制,再前面是一口嘉靖年间烧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内贮香油,油面有个铜瓢,瓢中灯草——这就是“长明灯”,任何皇陵中皆有;从前不知道氧气助燃的道理,总以为油干方始灯尽,所以满贮的香油,燃而不尽,辄成乳化状。 中殿两侧,各有一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亦有石门,但规制较简。配殿中各有棺床,象征为两后的寝宫。 进第三重石门为后殿,是三殿之中最大的一座,呈横长形,高约十公尺,宽度与高度相仿,长则为宽度的三倍余。中间略微偏西,砌出高约三尺的“棺床”,上置三具已呈暗红色的棺椁;椁中之棺,亦即所谓“梓宫”,则不可见。棺椁又高又大,据说是因为置放了三百余件衣服之故;此外又有二十六口朱漆木箱,放置的是帝后的金冠凤冠,以及金锭、银锞、玉器、瓷器等等。 ***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