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张承志 > 聋子的耳朵 | 上页 下页 | |
一 | |
|
|
◎旱海里的鱼 若回忆1984年冬,回忆初进西海固的情景,已觉得漫漶混淆、梳理不清了。如今还占据脑海的,只是那场冬月里的大雪。 我在一个飘雪的早晨南下。 到了积雪幽蓝的傍晚,在码头般的固原城,独自下了车。记得那时心情和视野一样,四顾一片茫茫。然后就匆忙迈开了我的脚步。 遥远的北京正在召开文人们的大会;我却蹒跚着,踩着封了山也断了路的积雪,踏进了这个村庄的路口——如阑入了一扇忘了关上的阿里巴巴的山洞大门。 这儿有夯土的长城,虽然颓坍半尽,在白雪覆盖的原野上,微微地隆作一道长脊。我去看固原,听说它有砖包的古城。我去看清真寺,掩饰着孩提以来的陌生。那一回我头一次触碰到了枯黄的山、烧炕的树叶、神秘的白帽子和一个响亮新鲜叫做西海固的地名。我好奇也留意地,记住了他们的衣食住——六牙的帽子和领口用一个大扣襻扣住的大皮袄;大伙儿扯着一条旧花棉被盖住脚的、用扫来的树叶烧热的炕头;以及酸酸的、当心有一汪清油和一撮菜末的长面。 在日后的半辈子与我兄弟相称的、手心有一个月亮纹的农民家里,娃娃们和家里大人吃的,是半锅洋芋半锅面糊的散饭。交通已被大雪截断,住进来的我,觉得隐秘和安心。每天的夜间是谈论教门历史的;白天则多是被几个家门弟兄拉着,到各自的屋里转,吃同样没有菜蔬的一碗面,或者炸得黄黄的油香。 我们的历史,就这么开始了。 敞开的正房门框,盛着一方银装素裹的山峁,如一幅引人凝视的画图。不论是伊斯儿还是桃花,我多少次看着娃娃们吃力地端着一个大粗碗,吃着走进这个画面。他们个个都精着脚,冻红的小脚丫毫无知觉地踏着雪,迈进了门槛。筷子太长,他们只能捉住筷子的下半截。一边朝嘴里拨拉,一边抬起双眼皮的大瞳仁,不眨眼地看着我。 我觉得心疼,遛弯儿时去了供销社。看有黑白布和棉花卖,就给一个放牛的儿子扯了一条棉裤的料,给几个小的或是袜子,或是头巾。握月兄弟的女人手巧,一夜工夫就缝了出来。第二天早上,大儿子穿着新棉裤。看着我时,他的眼睛一副闪闪的神采,像是悟着什么奥义——那时他十二岁,还没有上学。这眼神他后来一直没失去,一直到他把高中毕了业,一直到他用打工的血汗钱,扭转了家境。 只是完全没有青菜的日子,使我多少觉得不适——几天吃下来,话题便开始围绕着种菜。我打听西海固不种菜的原因,握月便连连摇头:不会种!不能成!这土不成!这天气不成! 他一个劲摇开头的时候,犟得像拒绝一项哈拉目(宗教的禁物)。渐渐我半疑半信,也以为西海固的土壤节气,不适合种菜。 公社书记提着一个黑人造革包,领着随从来看我。他宣布公社党委觉得我辛苦,决定给我煮些牛肉送来。宣布完了,当场把人造革倒空,一堆煮牛肉堆在炕桌上。 我非常感动,那时的“党群关系”多亲密啊。那位书记后来退休,当了清真寺里的保管。他是我见过的最淳朴的党委书记,不占一根草的便宜,无一句多余的言语。他的道路里,含着一种深刻的一致性。 见到书记大驾光临,农民捉了院里的鸡儿。灶房叮当,做饭待客。娃娃们全数被驱逐,陪客们在炕上饕餮。哦,贫困山区的,牛肉与鸡的盛宴啊!……我心中不安,望着肉,只摆样子,不忍伸筷去吃。 一本兄弟故事,就这么,缺油少盐地翻开了篇。 兄弟劳神于无米之炊,总算计怎么招待我。 他溜到当院沉吟半晌,要捉了院里的鸡宰。可我已经开始熟悉西海固,有多少鸡可以这么宰呢?于是,就在一次鸡儿已被炒熟的当儿,我不顾封建的灶房规矩,踏入那块男子的禁区,趁着娃他妈一阵慌张,劈手夺下炒得油汪汪的鸡肉盘子,塞给围观已久的孩子们。 娃他妈还来不及叫喊,娃娃们已小狼般扑来,伸出黑黑的小手,塞进大张的小嘴,盘中的鸡肉,霎时间被掳掠一空。我开心得禁不住哈哈大笑。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娃娃们至今个个是我的同党。 交情和信任,悄悄地浮现了出来。 娃他妈叹一口气,从此不再对我回避。甚至我半夜睡得呼呼,她也敢径自进屋给我添炭。只是无菜的食生活,还要缓缓延续很久。 我们结识的第二年,春季里,两人在兰州分手。我舍不得。可是那时的兰州,除了南关或者西关十字有一家能胡乱炒几个菜的地方,剩下的清真饭馆一色只是牛肉拉面。加上我兄弟他们对清真馆子也审查严格,只认一家张家川的。 我和张家川人谈好,借他的牛肉面摊子炒几个菜,告别弟兄。记得用了二十一元,菜不好,可量大。 “二十一个元!……”握月兄弟惊呼道。 | |
|
|
虚阁网(Xuges.com)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