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
十九


  五十年代以后,为了配合"《水浒传》是写农民起义"这样一个"官方概念",发觉张青和孙二娘的所作所为,实在恶毒,无法和"农民起义"挂钩,于是评书和戏曲对这一回书都有不同程度的删改:说张青种菜的那个寺庙,都是些"野和尚",不但喝酒吃肉,还奸淫妇女,因此张青才把他们都杀了,并且放火烧了寺院,焚尸灭迹。--这是典型的"文学为政治服务"。张青既然这样富有正义感,杀了坏人,怎么你自己却去做强盗路劫,还杀人做人肉馒头?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只能算是"戏改"着出现的笑话。

  孙二娘不顾丈夫的嘱咐,想对武松下手,反而被武松夹得像杀猪似的狂叫起来。这时候张青来到,跪下求饶。武松出身都头,相当于今天的刑警队长,应该懂得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尽管自己已经是个囚犯的身份,但是他这个囚犯是为复仇而杀人,不是土匪强盗,有些与众不同,至少应该还有些正气和法制观念。既然偶然间抓住了孙二娘这个杀人现行犯,又正好和公差在一起行走,本应该把他们一根铁链儿锁上送到官府去法办的。由于他在发配的路上立了这一功,他的前途也许还会因此而有所转机呢!但是武松不但把他们俩都放了,而且还和张青结拜为兄弟。真是连好坏美丑都不知道了!

  武松的一生,从这里开始转折。这以前的武松,是非善恶非常清楚;这以后的武松,不但是非善恶不分,而且"善"的一面逐渐消亡,"恶"的一面逐渐增长。这可能和他的人生遭遇有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武松仅仅因为张青的求饶,就把孙二娘放了,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任何一个角度分析,武松都没有饶恕他们的理由。因为武松是个是非善恶分明的人。我说:自从十字坡遇张青以后,武松的人性逐渐向恶,就是从对张青两口子的宽恕开始。我简直无法理解张青是用什么花言巧语来蒙骗、来蛊惑武松的。从书中的叙述看,张青似乎并没有隐瞒自己的犯罪经过。作为县都头(相当于缉捕盗匪的刑警队队长)的武松,应该明白张青两口子的所作所为,犯的都是十恶不赦的杀头大罪。武松如果是"现任"的都头,绝对应该把他们二人逮捕归案。现在武松虽然已经卸任,而且自己也变成了"配军",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是罪犯的身份,就可以是非善恶不分?即便是自己"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最多不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不去管它而已。怎么可能和这种杀人不眨眼的铁秆儿歹徒称兄道弟,交上了朋友呢?认真分析,只能认为武松长期涉足江湖,自己的本性中就有三分"匪气",在他当都头的时候,是"正气"居于上风,一旦自己成为囚犯,于是就"匪气"上升,和张青这样的歹徒言语投机,一拍即合了。

  纵观武松的一生,的确是从"十字坡"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的。在此之前,他豪情万丈,不但是打虎的英雄,还是为哥哥报仇而杀了嫂嫂和奸夫的义士好汉。

  这不单单是武松在犯浑,实际上是施耐庵好歹不分,愣要把坏人当好人,把铁杆儿歹徒写成是英雄、好汉、义士。--这里面,并不是施耐庵分不出好坏人,而是有他不能明说的苦衷(什么苦衷?说来话长,留到"品事篇"详细分析)。简单说,他生活在元朝那个异族统治的黑暗社会,身受种种压迫,巴不得老百姓起来造反,推翻元朝的统治。而敢于起来造反的,绝不是"安善良民",而只能依靠这种敢于杀人放火的歹徒和游民。

  《水浒传》中不止一次提到卖人肉馒头的黑店。有一些点评《水浒传》的"专家",运用阶级分析法,把这种现象解释成:因为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盘剥,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铤而走险。这种说法,也是"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所误导,分明是在为歹徒开脱,无可置疑是错误的。从书中看,张青为小事儿杀了和尚,放火烧了寺院,先是拦路抢劫当强盗,后来两口子以开黑店、杀人卖人肉馒头为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种人绝对不是好人。他们开的是路边小店,杀不了达官贵人,更杀不了贪官污吏,而只能杀一些无辜的过往客商。张青和孙二娘并不是被欺压的贫苦农民,而是货真价实的歹徒,属于流氓无产阶级,对国家对社会只起破坏、祸害作用而不具有任何反抗性、革命性。他们后来参与梁山泊"大聚义",也不是反抗官府的结果,更不是要为农民阶级谋福利、求解放,而是本身无法生存,上山避祸,加上朋友的裹胁,从单干走向集体,如此而已。--"无产阶级革命派"把这样的人引为同类,简直是为"无产阶级"抹黑,也贬低了"革命"二字。

  在百姓中间,大体上可以分为"顺民"和"暴民"这样两大类。"顺民性格"是"忍",是"逼也不反"的;而"暴民性格"则是"闯",是"不逼也反"。张青夫妻俩,应该属于后者。

  据新闻报道,新中国建国后的西北某地,居然还有一家离派出所不远的"黑店",前后谋害了三十多名带有钱财的旅客,也用人肉做菜做包子,而把骸骨存放在店后的地窖里。由此可以证明,在任何一种社会中,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总是有的,但第一绝对是少数,第二这种人绝对是打击对象,而不是团结、歌颂的对象,更不是什么被压迫阶级反抗斗争的积极表现。

  《水浒传》作者对"英雄"和"好汉"的定义相当偏激,似乎敢杀人的就是英雄,讲义气的就是好汉,而不问是非善恶。这是今天的青少年读者应该特别注意的。

  在《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只有三个女头领。其中扈三娘绝对是个美女(后文她居然在自己的认旗上打出"美女扈三娘"的旗号);顾大嫂则是个身强力壮、手大脸粗的形象,绰号"母大虫",应该就是"母老虎",大概是个很厉害的女人;独独对于孙二娘,只说她的绰号叫"母夜叉",对她的外貌描写,却有些模棱两可。

  那么,"母夜叉"孙二娘究竟是非常漂亮,还是十分丑陋呢?咱们不妨先来看看上页右下角的明代木刻插图,再看看"夜叉"究竟是什么东西。

  夜叉,是梵文Yaksa的译音。又译"药叉"或"夜乞叉"。意译就是"能吃鬼",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佛经中既说他是"吃人的恶鬼",又说他是佛教中的护法小神,属于"天龙八部"之一,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八大将的任务,就是在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率领下"维护众生界"。《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佛教中,夜叉八大将,保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的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夜叉与罗刹不同。罗刹是梵文raksasa的译音,又作罗刹娑(也有误写作罗刹婆的)、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作"可畏"、"护者"、"速疾鬼",指吃人的恶鬼。女性的罗刹称为罗刹斯(raksasi),又作罗叉私。《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 注意:这里特别提到"男罗刹极丑;女罗刹很漂亮"。这就是《西游记》中牛魔王的老婆罗刹女是个美女形象的依据。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指罗刹是地狱中的狱卒,相当于佛教、道教传说中的"牛头马面",职司惩罚罪人。然而在佛典中,罗刹也被说成是守护佛法的守护神,常常参与法会。

  总之,佛教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千百部佛经,大都是空话假话,根本无法验证的。佛经传入中国以后,又掺杂了道教的一些说法,在民间的传说中,夜叉和罗刹往往混为一谈,而且都是恶鬼;一般说法,男夜叉十分凶恶,而女夜叉则十分美貌。但是民间讽刺女人丑陋,往往又用"母夜叉"来形容。于是就出现矛盾了。

  那么,十字坡前的孙二娘,究竟是丑陋的女人,还是美貌的女人呢?咱们来看看小说中的描写:

  大树旁边,是一家酒店,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澄澄地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就站起身来迎接,--这才看见下面系一条鲜红的生绢裙子,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绿纱衫,露出里面的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儿的金纽扣。

  这一段描写,只说了孙二娘的穿着服饰,没说她的相貌如何。除此之外,原著还写有一篇"赞",金圣叹的七十回本被删除了,原文如下:

  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轳轴(碌碡)般蠢岔(夯)腰肢,棒锤似粗莽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这一篇赞,活脱脱画出一个山村粗野女人的相貌、打扮和神态。她很可能从来没有学过描龙绣凤,却有几斤傻力气,跟随父亲学了些武艺,胆子贼大,不但从小敢于宰鸡宰鸭,长大以后,还敢宰猪宰牛,甚至宰人。从过往客商那里打劫了财物,也不懂得怎么打扮自己,只知道金子是值钱的,就黄澄澄地戴了一头金首饰,还打造了两只粗大的金钏儿箍在手臂上,连纽扣都用黄金制造。早上出门去,再随手折几朵野花插在鬓上,打扮得不伦不类。这样的女人,难怪人家要叫她"母夜叉"了。这样的女人,也只有张青这样的男人才消受得起!这样的女人,在店堂里一坐,胆子小点儿的客人,谁敢进店?也难怪武松一看见她,就知道她是干哪一路买卖的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