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


  第一,好汉"是勇敢坚强的男子",就有所不妥。大家都知道,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分明包括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这三个女头领;好汉必须是"男子"之说,是不是不妥?

  第二,豪杰"是才能出众的人"。"才能"这个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出众"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语。一个人,生意做得好,唱歌唱得好,都可以说是"才能出众",但是这些人似乎都不能称为"豪杰"。

  字典上对"英雄"的定义,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实际上就是"好汉"加"豪杰";而英雄绝不是好汉加豪杰。好汉似乎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是非善恶的限制。一个被拉到刑场去杀头的强盗,往往都要大喊一声:"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可见好汉的主要定义是"勇武",此外还要有"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概;而豪杰往往要求有正义感。一个强盗可以自称是好汉,但不可能自称是豪杰。

  我给"英雄"的定位,是对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是"行善",而不是"作恶";是维护"正气"而不是助长"邪气"。

  "英雄"应该和军事、武力或冒险行为如探险、航天、救助等有关(前苏联的"母亲英雄",以生孩子多取胜,可以说是例外;似乎可以解释为本民族的壮大作出贡献),但不一定本人就是武功盖世。所以武艺高强的岳飞是民族英雄,文质彬彬的文天祥也是民族英雄;李白、杜甫虽然"才能出众",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来,却不能算是英雄,连豪杰也不是。

  对英雄的定义,应该没有古今中外的区别。"英雄观"和"忠孝观"不同。"忠孝"的定义,可以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忠于谁"的问题,古代只要求臣民忠于某个个人,例如忠于皇帝或帮会的帮主之类;今天则要求忠于国家和民族,不再强调对领袖个人的"忠心"了。"孝"也一样,第一不强调"以孝治天下",第二不再主张"父命子死子不得不死,君命臣亡臣不得不亡"之类的"愚忠愚孝"。古往今来,人们对"英雄"的认识,是始终如一的,不存在古代的英雄今天不算英雄了的说法(岳飞、文天祥始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不存在"用今天的定义去要求古人"的问题。古代的英雄,到了今天也应该是英雄;除非他在古代就是"浪得虚名",本来就不是什么英雄(例如祸国殃民、把中国人民拖进苦难深渊的洪秀全,本来就是被人民痛骂的恶棍,只是被某些人涂脂抹粉打扮成英雄的,属于"歪曲、误导";又例如和吴三桂齐名的大汉奸施琅,他的后人说他"收复台湾、统一中华"有功,是个大英雄;以此类推,吴三桂"征服云南,统一中华",何尝不是有功的"英雄"?这个问题,牵扯到有人"故意歪曲",和"英雄的定义"本身无关)。--因此,用我上述的英雄定义去衡量古人,不但不是对古人的"苛求",而且是测定"真假英雄"的试金石:一切假冒英雄、伪造英雄,立刻就会原形毕露。

  "好汉"的定义比较模糊,一般只指某人办事敢作敢为敢当,所谓"好汉做事好汉当",不连累别人,档次比英雄要低得多。所以杀了人的杀人犯,作案以后能自首的,也被称为"好汉",但不一定是英雄。更主要的一条,英雄的所作所为,前提是为国家、民族、人民,而不是为自己。思想境界高的,具有爱国心;思想境界低些的,也具有"侠意识";好汉的所作所为,则是为自己或朋友、亲族,思想境界主要是"霸意识"。他们有时候也在"义气"的驱使下为"别人"做事,但是这种"义气",不一定是"正气",很可能是"江湖义气"或"哥儿们义气"。结果很可能是帮助坏人打了好人;或者是帮助这个恶势力打击另一个恶势力。所以"义"也有大义和小义之分。"霸意识"也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但却往往是以牺牲、剥夺他人的自由幸福来得到的。他们想望自己能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却不考虑别人的死活。所以土匪、强盗、杀人犯,往往都称自己是好汉。

  那么,武松算是英雄呢,还是好汉?这要按他一生所办的某件事情来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下结论。就是山东快书,也是说:"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没说武松是英雄!

  下面,我还是拿我上面提到的"英雄三要素":一、善恶是非,包括正气还是邪气、二、为国、为人还是为己、三、"侠意识"还是"霸意识"这样三条标准,来对武松这个人物加以检测和评说。

  武松的青少年时代。《水浒传》中写武松出场,是在柴进的庄上。那时候,他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彪形大汉了。书中没有介绍他的青少年时代,只说他以前在老家清河县酒后打人,自以为把人家打死了,这才逃到柴进庄上躲避的。为什么打人,并没有交代。酒后打人,当然不算是英雄行径,为此潜逃,敢作而不敢当,更连"好汉"也算不上。正因为《水浒传》对武松的青少年时代缺少铺垫,所以后人说书,都有各种不同的发挥或补充。王丽堂的扬州评话第一回,说他在家乡打死了一个恶霸,所以逃到柴进的庄上躲避,但也没有详细交代打死的是什么恶霸;直到第十回武松去二龙山投靠鲁智深,才说是当年清河县大旱,武松带领饥民吃大户,打死的是大户家阻挡饥民抢粮食的狗腿子(这属于"水浒外传",分明受到"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尽量美化武松);高元钧的山东快书,还专门用了一回的篇幅(俗称《武松赶庙》),细说他打虎以前的经历:少年时代在少林寺学武,学成以后回家,在东岳庙庙会上遇见恶霸"李家五虎"强抢民女,他打抱不平,出手相救,打死了李家五虎,这才逃到柴进庄上来躲避的。这样一铺垫,就突出武松打虎以前就是个"见义勇为"的英雄,脑子里有"侠意识",具有豪杰仗义的性格了。

  经过补充铺垫的武松,应该是一个具有"侠意识"的血性青年。

  什么叫"侠意识"?"侠意识"的中心思想,就是不顾国家法律和习惯理念,只认"平"与"不平"。--这里的"平",有"公平合理"的意思;"理"指的是"天理人情"。因此,举凡抢劫、强奸、仗势欺人、无故杀人等等,都是"不平"之事。"大侠"们遇到了这种"不平之事,下面的文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打出手,为民除害,甚至可以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