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
四十四 |
|
这是根据以往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判断的。按照第一种观点讲,完全是被诸葛亮表面文章所迷惑,诸葛亮不是为了完成什么大业,他是想树立威望,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用现在的话说是为了出名,每一次北伐就跟当红明星们每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一样的效果,打宣传,做广告,造声势。 第二个观点倒是有些理论性,诸葛亮实行地是"以攻为守"的策略,也就是"以战养战"的策略。《孙子兵法》确实有"以战养战"一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者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这段话的解释是:善于用兵的人,不会再次征兵,不会来回运两次粮食,除了随身的军需用品从国内带去,粮草就在敌人的国内征集,只有这样军队的粮草才能充足。国家会因为用兵运输物资而贫穷,长途运输,百姓会因此陷入贫困,军队附近的东西,也会因为打仗物资缺乏而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则国家的财政容易枯竭,国家的财政一紧张,国家就会加税,抽调劳力。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就空虚枯竭了,富人大户,十家有七家陷入破产;诸侯王公,车马弓箭、甲胄矛戟以及用来运输的牛车,十分就会损失六分。所以有智慧的将领会在敌人的国家征集粮食,吃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节约自己国家二十钟粮食;用去敌人国家一石草料,相当于节约自己国家二十石草料。 诸葛亮好像运用了这个方略。但是从大环境来看,诸葛亮运用这个战略是否有犯了机会主义错误嫌疑。北宋苏洵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他认为"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蜀国已经处于朝不保夕地步,为什么不退守一方,凭借蜀地险要地形,足可以抵挡曹魏攻击。连年北伐几乎都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半途而废。他只看到了以战养战的前面,为什么不读读后面的内容,《孙子兵法》"以战养战"篇后面还叙述道:"……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诸葛亮不看实际情况,盲目生搬硬套《孙子兵法》,即使是好心,也得不到好结果。况且他在《隆中对》说过要等天下大变时再寻找机会,现在没有他说的事情发生,当然是不到时机了。说的和做的前后严重不一致,可见他并不是真心"恢复汉室",根源在于他的权利欲在作祟。 据说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成了一块活生生的枷锁。猴子就这样紧紧抓着他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刘备托孤白帝城,任命了两个辅政大臣,诸葛亮和李严。并把军权给了李严。刘备如此分配目的就是让两人权利均衡,互相牵制。这对于有极度权利欲的诸葛亮是不能忍受的。他处处打击排挤李严,另外积极培植自己党羽。排挤李严,培植党羽这些内容还要名正言顺的进行,不能因为刘备刚死,诸葛亮就有背叛朝廷的举动,他也怕背上跟曹操一样"奸相"的骂名。最好的方法是战争。战争可以蒙蔽人们的视线,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作为前线战争总指挥拥有无上权力,于是他一次次固执地北伐、北伐。但是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北伐集权的目的落空。 诸葛亮太想得到权力了,类似于那只太想得到花生的猴子。他固执地紧紧攥住手中权力,以至于权力欲冲昏了头脑,导致他发动战争目的偏离他的主旨。如慈禧太后掌握权力不是为了治理国家而是满足她强烈地权力欲。诸葛亮北伐也不是为了"恢复汉室",是为了自己集权,满足自己权力欲。 古人云"心为形所累",掺杂太多的功名利禄,不仅不会让你飞黄腾达,功成名就,反而会牵制你前进的步伐,腐蚀你的心灵,让你堕落失败。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