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四十二


  自作聪明

  郑板桥曾经说过一个经典话语:"难得糊涂",并且解释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这是一个混迹官场多年的心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能运用到每个人身上。那么早在千年之前的诸葛亮又是如何演义这句话含义的呢?

  世人知道诸葛亮聪明是出类拔萃的,然而,司马懿却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应不应该放过曹操,历史中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诸葛亮夜观天象说:"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叫云长做了,亦是美事。"一句话,曹操小命可算是保住了。诸葛亮通过天象就能决定曹操的生死,岂非笑话!果真如此,诸葛亮如此能掐会算,他咋就没算出来刘备会创业半路兵败而死;为什么没有算出来曹氏集团会被司马氏集团一举消灭,统一三国也是天注定的呢?

  赤壁之战,本是曹操与孙权对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灭袁术,吞吕布,并袁绍,下荆州,上江南前线的兵士便达八十三万;孙权也兵多将广,三军用命,最重要的是占据地利,水战娴熟。相对来说,刘备则弱了许多,即使加上刘琦的人马,也不过是两三万人马,而且手里仅仅剩下江夏和夏口两个弹丸之地。还夹杂在曹操和孙权的两军之中,势力很小,根本不算在内。曹操亲率大军攻打东吴,最后被周瑜一把火烧的几乎全军覆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假设诸葛亮此时杀死曹操,则有大大好处。首先,曹操的亲友和手下必将全力攻打孙权,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是被周瑜灭的,这样势必将使孙权和刘备更加紧密的靠近,引起天下诸侯共攻曹操集团的格局;再者,曹操继承权的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由于曹操新败,其手下拥兵一方者或许会自立门户,或许处于争权夺势之中,这样北方大乱,有"枭雄"之称的刘备进军北方,不怕得不到好处吧!

  如果诸葛亮活捉曹操又如何呢?那么局势也会对刘备跟诸葛亮有利多了。诸葛亮捉到曹操后,可以和曹操达成协议。比如说要些地盘,签订几年的和平条约,尽管这样的条约有时候不好用,但是可以赢得更多人心,有人拥护就不愁天下不得。

  这样的结局也不违背诸葛亮的天象之论,由此可见,诸葛亮实实放了一个天大的机会;考虑到放走曹操后,连周瑜都时刻想算计刘备,形势危险之极,便知道诸葛亮犯了多大的错误了。他的聪明也没发挥到恰到好处。

  诸葛亮自恃聪明,可他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聪明是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他一生谨慎,畏首畏尾。每一件事看似是精心策划,其实质只是外强中干而已。

  生活中一生聪明的人,坏事就坏在聪明上。聪明的人认为高人一等,而往往把脑子用歪了,很多绝顶聪明的人,最后都栽在聪明过头上。倒是看似愚呆而不敢轻易使用表现的人,倒也落得一个好的结局。面对一个聪明的对手时,人们最惯常用的往往是用更聪明的方法,这是最愚蠢的做法。针尖对麦芒地正面迎战,往往两败俱伤,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逸待劳。

  聪明是靠不住的。能帮助别人出谋划策的人,自有聪明过人之处,但聪明人成不了智者。因为聪明的人往往自我膨胀,自以为别人都是傻子。才智的高明,为人的优越,往往会使聪明人渐渐地堕落成一个狂妄自大的人。聪明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聪明,聪明到了极点,便是看谁都不如自己聪明。

  荷兰智者伊拉斯谟说:"好运总是垂青那些迟钝的人,总是打击那些出头鸟,总是激勉和安慰那些愚人,给他们所有的事业带上胜利的花环。"生活并不是青睐聪明的人物,而是成就那些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

  人以智犯禁,群以谋抗法。一个人点子多,就会自负聪明,无所顾忌,一群人点子多了就会无视法纪,招惹是非。伊拉斯谟说过:"那些最不幸的人就是那些智慧最高的人。"

  诸葛亮一生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留下了不少动人好故事。但诸葛亮是人不是神,用兵打仗也非战无不胜的神话,一生颇多失误。

  隆中对策时,诸葛亮对刘备说:"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军率荆州军队进攻河南,将军率益州的军队出秦川,百姓敢不'箪食壶浆',欢迎将军。如果真能如此的话,则霸业可成矣。"如此决策,实在有点理想化了。事实上也是与预料相反。关羽率荆州之兵北进,导致东吴偷袭荆州。诸葛亮率益州之兵,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设想的局面并未发生。战争虽然使蜀国国威大增,这是北方将士不习山地战的缘故,正如所向披靡的曹操大军望见长江之水个个头痛一样,善于山地战的蜀军即便侥幸占领辽阔的中原也可能是得而复失,食而不化。

  诸葛亮自认聪明,认为天下有变时,刘备再出兵,百姓必然向以前那样怀念汉朝,纷纷拥护刘备,但是到时候真正的场面却是他想像不到的。魏强蜀弱,民心归魏,吴蜀联合尚且不能图魏,更何况是在蜀国东征失利的情况下,南方叛乱刚刚平定,兵疲民穷,神鬼皆怨的情况下,连心腹马谡认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谯周说:"北方强大,旺气正盛,民心所向,丞相何故强为?"面对国内强烈的反战情绪,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诸葛亮以"然不伐魏,王业亦亡"为由,并称"先驻军汉中,观其动静而后行",强行把蜀国推到战争大跃进的泥潭。

  诸葛亮刚愎自用,无视己方的国力现状,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局,不懂得将养生息,积蓄实力,更不懂得为民造福,妄想逞一己之能搞复辟、"恢复汉室",以至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诸葛亮的眼里,若大的蜀国除了他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成就伟业了,以至于诸葛亮迫不及待地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一切。而这本身就是严重违反自然规律的。诸葛亮不能与时俱进,穷兵黩武,蜀国焉能不亡!可以说,最后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并非由于战败,而是在人、财、物均已耗尽的情况下无奈而终的。而这些皆诸葛所为,非他人之过也!

  六出祁山,每次均沿老路出击,每次面对的均是敌国准备已久的最坚固的工事、布防,不能寻求变化,缺乏奇谋。缺乏战略眼光,战术僵化。从未想过开辟第二战场,一再受挫,仍不思悔改,在战略上彻底丧失了取胜的先机。试想,战略决策既已失败,即便是个别战术完成得再漂亮,那也只能算是耍一些小聪明而已,又岂能解决根本问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