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
四十一 |
|
争权夺势 诸葛亮六出岐山,无一成功,每当战场上有突破进展的时候,蜀军后方供给就会出问题,为何做事十分谨慎的诸葛亮,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连续发动了六次北伐?他有什么目的?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应该有个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妨看看他北伐前后所做之事,就能明白他发动战争的真正"动机"。 刘备生前,诸葛亮没有一次独当一面统兵打仗的纪录。主要业绩都是镇守后方,"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收江南后,自屯油江口,而派诸葛亮,"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生前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未带诸葛亮随行。建安20年,孙权攻荆州,刘备回援公安,未带诸葛亮。接着攻汉中,欲迎张鲁,也未派诸葛亮,而是派黄权。此时诸葛亮应该镇守成都。建安23年再攻取汉中,也未带诸葛亮,而是带法正,因为法正能"著见成败,有奇划策算"(《法正传》)。诸葛亮继续镇守成都(《杨洪传》)。武元年秋7月攻孙权,夷陵之战,也未带诸葛亮。由此可见刘备是一直把诸葛亮当萧何用的。 刘备死后,大权旁落。诸葛亮埋藏心里多年的掌权愿望终于有机会施展了。 刘备永安托孤之时,派了诸葛亮跟李严两人,一个主管丞相事,一个主管内外军事。二人权利相当,可诸葛亮不想权利外放,一心想排挤李严,想得到刘备没有给他的全部军权。刘备死后要运回成都处理后事,诸葛亮略施计谋,把李严留在了永安,远离成都。从此李严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过。 他在北伐前也做了比较精心的准备,早在第一次发动北伐前,诸葛亮就曾以北伐之后汉中会出现军事力量空虚的理由为名,向李严提出要他驻扎在江州的部队前往汉中的要求。假设李严真的去了汉中,很明显他的军队就会被收编,而他也将成为诸葛亮帐下的一名将领。江州是蜀汉东部与东吴、曹魏交界处的二线重镇,和汉中地位相当,当时的诸葛亮根本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定要将李严与江州部队调到汉中理由,因此最后只能暂时作罢。 后来,经过几次北伐的集权后,李严最后还是在威逼和儿子升官的利诱下,于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夺兵权,成为诸葛亮属下的"中都护署府事"(诸葛亮之府),不久就因谎报军情罪被废为庶人。 试问,李严被调诸葛手下,真的对北伐的这个原始目的很重要吗?还是纯粹的借了北伐的名义,除掉一起被托孤的政治对手呢?不管李严最后是犯了什么罪,可毕竟是诸葛亮违背了先主遗愿,用威逼和利诱调动原"俱受寄托""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做自己手下,并夺其兵权,然后才是李严犯错被贬,不是因为李严先犯了错被夺兵权,然后再被贬。经过北伐他达到了第一个目的,排除自己最大的政敌---李严。集军、政权力于一身。 第一次北伐前,诸葛亮还曾给刘禅上书---《出师表》,不过在这个表中,表面上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可暗中却包藏奸心。 曾有人说:"让荆楚人贵重完全正确,皇帝刘备还是靠荆楚发的家呢。作为外来政权,防止本地人染指高层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这话不是很妥当,诸葛亮本身是绝对的靠荆楚发的家,而刘备的蜀汉政权,东州和益州人士也有很大的功劳,从国家利益和举贤让能考虑,刘备也曾对这些人士很倚重。而诸葛亮所谓"亲贤臣"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荆楚集团人士,虽然后来证明的确都是贤臣,然换而言之,何宗、费观、王谋等人难道就不是贤臣了吗?而且他们都是位列九卿的官员,单就官阶论也要远高于这几位侍中、侍郎,不提他们,如果没有私心,全为国家利益的话,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第一次北伐失败了,按照诸葛亮计策,这次北伐是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导致全盘皆输。但是他此前的"违众拔谡",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在树植亲信。早在刘备托孤时候跟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如果诸葛亮真的像《出师表》里说的那样好听,要贯彻先主的遗志,先主明明有言,诸葛亮却因为马氏兄弟是自己荆楚集团的亲信。让他担任了首次北伐的先锋人选。最后导致失败。 为堵众人之口,诸葛亮"自贬三级",但却"统管如前"。惩罚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只有再发动下一次战争,哪怕捞一点小功,就能恢复自己的官职和威信。于是又一次仓促的所谓北伐就这样开始了,只有在这种北伐的组织状态下,诸葛亮才能集军权,政权,人权,物权与一身,所以才会不管北伐的结果胜负,以及是否劳民伤财,一次次发动北伐,对统治者集权来讲,北伐的结果倒在其次了。 诸葛亮发动北伐还有一个最大的疑点:违背了他《隆中对》的策略。早在诸葛亮出山时就已经制定好了,刘备夺取蜀地后,要等到"天下有变"时候再采取行动。而诸葛亮北伐时并没有达到他们之前预定的情况,这次军事行动完全是他策划出来的。在首次北伐时,蜀国大将魏延曾经建议由他带领五千人的部队,通过"子午谷"翻越秦岭,突袭防守松懈的潼关。潼关是关中与中原之间最险要的关隘,拿下潼关就等于关上了魏军从中原增援关中的大门,至少也可以将前来增援的魏军当在关外很长一段时间。而此时,诸葛亮则可趁机率大军越过秦岭一举夺取整个关中。可是,魏延的建议被诸葛亮以"过于冒险"而否决了。对此,古往今来的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是否还有另一种解释:诸葛亮害怕假如按照魏延计策,一举成功了,以后就不会有更多次北伐,那他也就没有机会集权了。 诸葛亮希望在战争中保持享受集权、树立威信,并以此获得和地位相对等的功名。当一种过度的集权,失去制约,就会出现个人利益和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基础上。把北伐不是作为真正的目的,而只是作为个人权利上的砝码,很多人认为是他为了不负刘备重托,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则不然,诸葛亮北伐是个表面文章,实质是为了自己集权。 历史跟诸葛亮开了玩笑,当他满心希望,一往无前,为自己生前身后赢取功名利禄时,却命丧五丈原。真如《红楼梦》甄士隐所唱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