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
三十八 |
|
第二次北伐,主要对手是陈仓守将郝昭。诸葛亮劝降不成后,用了各种手段强攻陈仓。但郝昭守城确实厉害。诸葛亮不分昼夜连攻二十余日,不能破城。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继续乘胜追击时,他却发现自己所带的随军粮草不够用了,只好撤退。 北伐粮草供应始终是个大问题,不仅仅是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以后的北伐半途而废也大都跟粮草有关系。 《三国志·吕传》曰: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巴西太守吕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说明诸葛亮在前线征战时,并未得到后方的有力支援。诸葛亮有言:"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可见蜀国已非常穷困,只有靠出售蜀锦以供军资,以同敌战。 老对手司马懿也说诸葛亮出兵中地粮草问题,曰:"亮二出祁山,一攻陈仓,受挫而返。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年不能动矣。"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谋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听有人报张苞身亡,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他从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摆出八卦阵重创司马懿,未曾料司马懿买通蜀军的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布流言,说孔明早晚必将篡位。刘禅大惊,急命诸葛亮回师。诸葛亮不得不传令退军。 这一次北伐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最有希望成功一次,但是他却半途而废了。原因是他不想被刘禅猜疑。好像受传统儒学影响下的文臣武将们都会选择诸葛亮做法。但是现实之中,诸葛亮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家,连曹操手下将领于禁早年都知道"分辨事小、退敌事大"的道理。岳飞也是大家熟知一代军事家。连他都要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才从前线返回朝廷,但有谁敢说岳飞不是忠臣?诸葛亮却为了分辨自己不是叛变、表现对后主的忠诚,而置国家命运于不顾,立即撤军,怎能说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完全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行为。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落花流水,忽报永安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与魏谋和,欲联合进攻蜀国。诸葛亮只好撤军,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李严是怕军粮置办不及,编造假消息来哄骗诸葛亮。此次北伐通过李严事件看出,蜀中内部并不是上下同心,诸葛亮是在内部不稳,外部不利情况下,率先发动的战争,也许跟他要从北伐中充分集权不无关系。 第六次北伐,诸葛亮屡败司马懿,司马懿不敢应战,据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来戏弄司马懿,谁知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从诸葛亮派去的人那里得到了诸葛亮病重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的推断。 诸葛亮北伐中原,纯粹是一次投机行为,战争并没有给蜀汉带来好的影响,相反加快了蜀国灭亡的步伐。周一良在《论诸葛亮》总结诸葛亮治理蜀国时说:"诸葛亮治蜀是建筑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筑在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基础之上的。" 诸葛亮这六次北伐时间不一样,结果都是一样的,什么都没捞到。每次打仗总是轰轰烈烈地开场,万般无奈地撤退。尽管有时能得到小小收获,可等到战争结束时,得到的东西又是那么微不足道。表面看有的战役是胜利了,实际上是赔本赚吆喝。也许这才是诸葛亮的良苦用心所在。什么良苦用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国演义》第九回中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董卓被诛后,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使者回报李傕。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兵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天子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也未迟。"傕等然其说。 诸葛亮出兵北伐心中的真实想法应当和贾诩一致,事成则中原可图,事不成则不是诸葛亮无能,他已尽心尽力作了努力,只是上天不给机会,汉室灭亡天数已定。无论什么结果,对内他都可以给皇上臣民一个交代,对外也表明他誓死效忠汉室匡扶正统的决心和大志。这就是诸葛亮作为权臣的"聪明和智慧",在实施这项政绩工程中,他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知道以他和蜀国的力量无法跟魏国抗衡,论什么统一中原。 当年刘邦能以蜀国之力出汉中而定关中最后平天下,是因为项羽治国无方民怨沸腾诸侯不满给刘邦以可乘之机。而现在魏国在曹氏父子的治理下可以说是政清人和,国富民强,没有机会让诸葛亮下手,所以每回他率兵攻袭魏国,次次都是高兴而来败兴而归,没有捞到一点好处。更何况自从曹操兵败汉中后,魏国人清楚攻打蜀国非常困难,蜀国有天然大山作屏障,据险而守易守难攻,除了实力已经达到足可以消灭蜀国的时候才对蜀国进兵,在诸葛亮时代,他们在西线采取守势,以逸待劳。 聪明的诸葛亮看出了魏军的弱点,布下诱饵想找魏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但是魏军统帅似乎对诸葛亮的意图了如指掌,坚守不出,让诸葛亮无从下手。虽然在个别战例中让诸葛亮捞到了一些好处,但魏军总的来说损失不大,最终失败的仍是蜀军,因为蜀军的进兵意图没有实现,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诸葛亮走北伐这条路还有一个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好名声。诸葛亮跟随刘备就是为了恢复汉室,不管是不是真心,话可说出去了。再者,诸葛亮寻求的是政绩工程,至于最终结果他不感兴趣。好名声带来的才是实惠。大有沽名钓誉之嫌。 诸葛亮这人正如陈寿评价那样:"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六次领兵伐魏,几乎次次的战法都如出一辙,没有创新和突破,这就有点像现在的人作秀,面子我们还是要装一装的。诸葛亮用兵谨慎,害怕输或者说输不起,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他的北伐只是在摆花架子。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大胆设想:由他率五千精兵出秦岭子午谷投北直逼长安,诸葛亮再率大队人马自斜谷东进,首尾夹击,咸阳以西一举可定。可是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够稳妥,遂不采纳。诸葛亮一直相信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才是消灭魏军的主要方法。后来当他想起出兵陈仓时,魏军已经加固了那里的防守工事,使他的计划不能得逞。他这是害怕输反而输得更惨。 诸葛亮标榜自有管仲、乐毅之才,实质上却相距甚远。《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 诸葛亮是爱慕虚荣,走了投机之路,连年发动战争也一无所获,从他开始掌管蜀国军政大权时就一直走赔本赚吆喝之路。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