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
二十四 |
|
拉打结合 封建王朝走了两千多年,两千年中每一个王朝都面临过设立储君即封太子之事。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天下的根本。选立太子虽然十分艰难,常令在位的皇帝繁忙之外平添烦恼,但再艰难、再烦恼也要选立。每一个在位的皇帝都要在有生之年确立太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是皇帝的职责,也是江山社稷所必须的。诸葛亮针对立储之事有什么样地表现呢? 中国历朝历代都讲究预立太子。预立太子实际上就是稳定人心,因为皇帝一旦有什么不测,不至于为继承人而发愁,也不至于因此而发生政变、火拼,使政局动荡不安。预立太子是统治所需要的。即便皇帝没想到或暂时不考虑,群臣也会纷纷上疏,提醒皇帝早立太子,特别是在皇帝染病、身体虚弱,或是长子、嫡子有了,皇帝却眷爱宠妃之子等等情形下,预立太子的呼声常会演变成朝廷政议风波,严重的会使一大批朝臣被贬逐和辞官,有的甚至丢掉了性命。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其依托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制。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即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无须考虑;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列,这就是《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说的"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历代太子的选定和册立,历朝都有一套制度,《春秋》说:"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所谓"立嫡以长",就是说,如果有嫡子,那么要立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选择皇太子的方式是"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 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由于皇太子有极大的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栗太子、汉武帝诛杀卫太子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的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卫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隋高祖的第二任皇太子杨广弑其父。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的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就三国时期而言,因立嗣而诱发的悲剧就屡有发生。袁绍的覆灭虽主要是由于军事上的失利,但整个袁氏集团最终被赶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之一还是袁绍在临终前的决策,即立幼子为继承人,这样一来导致了袁谭、袁尚同室操戈,从而被曹操分头歼灭。刘表重蹈袁绍之覆辙,遂使荆州落入他人之手。曹操为立嗣之事也曾大伤脑筋,但鉴于袁绍的教训,他最终还是立长子曹丕为继承人,保证了身后政权的稳定;即使如此,也种下了兄弟相残的祸根。被称为聪明之主的孙权,晚年也同样在立哪个儿子为继承人问题上迟疑不决,以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最终被迫废掉孙和,赐死孙霸,另立年仅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这直接导致了吴国的衰亡。 刘备似乎没有设立储君的烦恼。他有四个儿子,刘封为长是义子;亲生儿子老大刘禅、老二刘永、老三刘理。刘备先收刘封为养子,后来又有了刘禅,论资格,两人都可以做刘备的接班人。那么应该谁来做呢?对刘备来说,当然希望是自己的亲骨肉刘禅,按正统的观念,立刘禅也名正言顺。因此,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时,就毫不犹豫地立刘禅为王太子。这也无什么奇怪。可义子刘封后来却被刘备莫名其妙给杀了。刘封为什么被杀了呢? 据《三国志》载,"刘封者,本罗候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所在必克"。由此知,刘备收寇封为义子,一是此时尚无子嗣,再就是刘封确有过人之勇,为用其才。 《三国演义》述刘封因听信孟达之言,不救关羽麦城之难,至关羽被俘遭害,其实历史与之有所不同。《三国志》记述,"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达,即孟达。据此,关羽是在未败之时,也就是《三国演义》所述"水淹七军"之前,召刘封、孟达助攻樊城和襄阳,而并非败走麦城之时。此时正值刘封、孟达攻上庸之战结束不久,此役中太守申耽举众降蜀,先主封申耽仍为上庸太守。刘封辞关羽调兵以"山郡初附,为可动摇"就是指此而言,也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申耽与其弟申义后又确实叛反降魏。关羽刚愎自用,孤军深入,本就是取败之道,呼刘、孟也只为助攻,因此,关羽之败实与刘封关系不大,甚至可说无关。 直到后来申义叛反,刘封败归成都。"先主责之侵凌达,又不救羽",即刘备责备刘封与孟达不和,至其降魏,同时又恨刘封不救关羽。但主要还是因"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御制,劝先主除之",刘封最终被赐死。 刘备责备刘封,并没有要杀刘封之意。因为刘备清楚孟达叛变虽然跟刘封有关系,但是并不是他逼迫的。至于关羽之死也与刘封无关。刘备说他也是表面上训斥一番,毕竟出了这事,无论如何得有人担但责任吧!可是诸葛亮却不这样想。他有他自己的打算。 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又有能耐,一旦这辈人不在了,可能就没有什么人可以掣制,因而杀之,用今天的观点看,这其实是将假想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大概刘备、诸葛亮也不能预先看到了刘禅日后到底如何,想尽量为其做好铺垫。这时的诸葛亮肯定没有预见到后世蜀汉会良将匮乏,假如不杀刘封,以其为刘备义子之亲,未必不是后主刘禅的左膀右臂。 也有人提出古人立储君忌"废长立幼",是刘备怕刘封年长于刘禅,若立刘禅恐犯立储大忌,于是借机杀掉刘封。其实不然,纵观西、东两汉,只有忌"废嫡立庶"之说,刘禅本为刘备正室嫡亲之子,立之合乎情理,刘封不应有所怨言。 诸葛亮劝杀刘封,只是因为他怕刘封过于刚猛,怕将来难以制驭。这只是诸葛亮一家之言,难服大众。刘封既死,后事只能去臆想,我们不知道刘封将来是否真的会对后主刘禅朝廷构成威胁,但哪个人将来会怎么样,恐怕除了神仙谁也说不准。诸葛亮用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杀刘封,是否和秦桧毒害岳飞有相似之处呢!当然诸葛亮生活的朝代比秦桧早多了,但是此类杀人伎俩却是不分朝代的。 后人只能听信诸葛亮说辞。可要是大胆猜测,也能看出诸葛亮主张杀死刘封,是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刘封是员大将,有勇有谋,如果刘备死后,不管是立谁为王,刘封绝对是个得力助手。现在立了刘禅,根据刘封与刘家的关系,必定刘禅在以后朝中会依赖刘封。这与刘备与关羽、张飞关系差不多。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可是一心想大权独揽的诸葛亮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趁现在刘封犯错误的机会,顺势杀死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并且还能在刘备面前献媚邀功。 诸葛亮对于勇猛的刘封是"落井下石",而对于刘禅的态度更多的却是拉拢。《三国志》中裴松之注讲:"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傅是一个官职,即太子的老师,极受尊重,太子要对他行师徒之礼。往往太子的师父也跟太子的关系很好,属于一个利益集团。例如商鞅变法时,受到众多人的抵触。其中有当时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反对,以迎合当时的权贵,太子年少无知触犯新法。商鞅说:"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诸葛亮作为刘禅老师,当然想方设法要维护刘禅利益,维护他的利益就是维护自己的权力,《诸葛亮集》载刘备给后主的遗诏提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从上面话里看出,诸葛亮对刘禅作出的评价,是他有意在刘备跟前说刘禅的好,时时影响刘备注意刘禅。另外在《与杜微书》中诸葛亮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更加看出诸葛亮内心意图就是要辅佐刘禅当太子,以后当皇帝。 诸葛亮拉拢刘禅,打击刘封,致使刘封被冤杀。《刘封传》记载,刘封死后,刘备也曾"为之流涕",可能他也愧疚,毕竟刘封罪不当死,只凭一个"莫须有"罪名为依据,这样逼死他,未免过于残酷。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