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十九


  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宋太祖经常在皇宫的后园打鸟玩,一次,有几个臣子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于是就召见了。但是召见之后,他们上奏的都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兴,问为什么。一个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比打鸟更紧急。"宋太祖更加生气了,顺手抄起边上摆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个人的嘴,打掉了两颗牙齿,那个人慢慢弯下腰,把牙齿捡起来,放在怀里,太祖骂他说:"你揣个牙齿,怎么还想保留证据告我还是怎么着?!"那个臣子回答说:"臣是不会去状告陛下的,但是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

  通过这个故事也能看出史官在历史中的作用非同一般。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设史官,其中主要原因也是害怕史官记录他的不好言行。阻碍他行权做事。以诸葛亮的"达于为政"和其思维之周密,以及"杖二十以上亲决"的精细作风,应该是不会不知道不置史官之害的。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权倾朝野,全国上下唯他马首是瞻。朝中一切事务"咸决于亮"。高度集权会使他容易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随时随地都会有过激行为发生,比如他如何排挤李严;如何颐指气使对待刘禅;如何对待仓促发动北伐等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例如马谡失街亭一事,诸葛亮"违众拔谡",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担当前锋,结果惨遭失败,诸葛亮为保护自己地位,挥泪斩了马谡,然而马谡当时并没有像外间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请罪,而是在军败之后选择了畏罪潜逃一途,后被缉捕归案。在诸葛亮判其死刑后,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于狱中病故。马谡潜逃案还导致了与马谡关系很好的荆楚集团的另一骨干向朗(向宠叔父),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不难设想,蜀国当时要有史官的话,对于里面所发生的内情定会有详细论述。

  "国不置史"这个举动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在蜀亡以后,即使是作为蜀汉著名史学家谯周弟子的陈寿,在当代人修当代史的情况下,奉命修编的《三国志》里也惟有蜀书因为"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各类资料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无法单独作传,最后仅仅只修了一卷便作罢了。倘若说在刘备手上的时候是因蜀汉初建无暇顾及的话,那么在刘禅当政后这么长的时间内,政权稳固度应该已经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并且在拥有刘巴、秦宓、谯周、许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学人才情况下,作为自承汉朝正统的蜀汉朝廷依然"国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诸葛亮"犹有未绸"这样简单的失误所能解释得通了,而要是从"行事多遗"这个角度去看,更会多少令人疑惑其"国不置史"的目的何在。

  《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又"杯酒释兵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若泰山。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令人感慨。

  诸葛亮感觉,设立史官会使他做事不能为所欲为,与其提心吊胆做事,不如根本就不设史官。

  事必躬亲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又说诸葛亮:"杖二十以上亲决"。诸葛亮事必躬亲,辛辛苦苦,日理万机,最终导致心力交瘁,累死在五丈原。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这种工作精神所推崇和感动。可是反回头我们再想,诸葛亮为什么要事必躬亲呢?他手下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分派他们去做事呢?刘备托孤时不是还有个李严吗,他为什么不帮助诸葛亮分担些任务呢?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中国有句俗语:好汉难敌四手,老虎架不住狼多。诸葛亮是有能力,可他面对的是整个蜀国事务,不但要时时注意魏、吴两国动向,而且还要发展本国实力。即使他有三头六臂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作为领导者不是看自己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而是看是否把你能运用地条件充分运用。高级的领导者应该懂的放权,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自己去做。把工作分配给下属,让他们各尽所能,发挥优势,以最少的消耗做出最大的利益。

  卡内基说:"假如乐团中的每一位音乐家都正确无误地弹出自己部分的音符,整个乐曲还不一定会悦耳动听。这时,假如有一个指挥出来调和每一个音乐家的演出,则效果一定与先前大不相同。"而优秀的领导正是乐团的指挥。

  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刘恒皇帝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史记·陈平传》)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地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工作人员,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诸葛亮事必躬亲,凡事都要过问,这最容易造成权力地高度集中,同时也会使属下无所事事,培养一些庸才。主簿杨颙曾经劝谏诸葛亮:"我常见丞相亲自校对薄书,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治理军国,自有体统,上下不可相互混淆。譬如治家之道,必然是仆人耕田,婢女做饭,这样都有事情可做,也都有所收获,一家之主则从容自在,高枕无忧。如果主人亲自劳作,必然形神皆惫,终一事无成。难道主人的智力不如仆人、婢女吗?当然不是,而是这样做的话便失去了主人应有地身份。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诸葛亮听完后,不由得泪流满面,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我受先帝托孤之重任,怕别人不像我这样忠心啊!"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