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关系 > |
二 |
|
题叙 不可预知的事情·纸是可以包住火的·要的就是尊严·如歌如梦·《中国近代文学史稿》·旷世的珍宝 正中大学校长刘兴桐,在钻进轿车的当儿,透过轿车前窗玻璃,看见老同学、中文系人称怪杰的杜林正迎面走来。他感觉到杜林的眼光仿佛正注视着他,心中不觉“咯噔”了一下。不知为什么,他把已经伸进车里的脑袋缩回来,史无前例地想和杜林打个招呼。他以为杜 林有事找他。他站直了身子,准备和杜林聊上几句。 题叙身着长衫,蓄着长须,长发飞扬的杜林先生,从他身边飘然而过,幽灵一般。在刘兴桐看来,杜林擦肩而过时投过来的眼神,是幽然而且深含意味的。什么意味?他不知道。 轿车徐徐前行,刘兴桐坐在轿车里,他禁不住回头,透过后车窗玻璃,想寻找杜林的身影。杜林早已不见踪影,空荡荡的校道上只有疏落几个学生。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今天为什么很在意这位被称为狂人怪杰的中文系副教授杜林呢?这是他从来没有的感觉。他隐约感到,此生也许和杜林会有一场恶战,至于是什么恶战,因为什么,他说不清楚。但有一点,他不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会真相大白,他更愿意相信对一些人而言,纸,是可以包住火的。自己就属于这种人。皆因上苍太过于眷顾自己了,他有些得意,心情又回到常态。 自从这位杜林先生穿上了长衫,蓄上长须,飘逸起长发之后,刘兴桐很少见到他。杜林也很少出来走动。在正中大学,除了每周五上课以外,人们很少能见到杜林。他是正中大学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如惊鸿一瞥。除了听过他的课的学生,人们对他是雾里看花。欲知杜林其人其事,正中大学的人们反而只能从发在报端的消息和文章中去了解杜林的行踪。 刘兴桐前年从副校长升为正校长之后,曾指示过中文系主任,杜林的学生冯文炳,让他提醒杜林注意仪表,不要太怪异,为人师表,要注意影响。聪明的冯文炳自然不会去说服杜林,他知道,杜林不是一个可以说服的人。 刘兴桐自己早已忘记了此事。哪知过了半年,他在图书馆门口见到杜林正和几个学生闲谈,尽管杜林对他视而不见,他还是站住了,和杜林打招呼。还是老样子的杜林只是很潦草地抱拳作揖,注意力还在学生那儿。受到杜林的冷落,刘兴桐脸上有些挂不住,但不便表露,有些尴尬地怏怏而去。谁知,没走几步,却见杜林一下子又赶到他面前,抱着双拳作揖之后,竟正色地质问他:“校长大人,据说您对我的这身……”杜林用手在自己身上比划了一下,“略有微词?”他并不往下说,等着刘兴桐的反应。 刘兴桐一下子被弄得很窘,他极想发作。如果和杜林不是同学,他是绝对不能忍受这位恃才傲物的副教授轻狂而且咄咄逼人的态度的。但是,他马上又冷静了。刘兴桐知道这位仁兄不好惹,至少不要面对面去惹他,他发狠起来,是不顾一切、不给任何人脸面的。管你是校长,在他脑子里根本不是东西。四面八方传来的这位先生的轶闻,令人很不舒服。他早就想会会这位老兄。只是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同在中文系的时候,这位杜林先生就从没给过他好脸色。他当上了副校长、校长,杜林就更对他敬而远之了。 刘兴桐一时语塞,他的确找不出应答的话。杜林的学问、教学无懈可击,他的怪异你无法找出任何挑剔的理由。说实在的,他冒犯谁了? 刘兴桐很想发作,很想对杜林发火,灭灭他的威风。但是,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不断有人问安。他不便发作,只好笑着打哈哈:“杜林兄,哪里不舒服啦?这是你个人自由嘛!只要注意影响就行了。”他装出很宽容很近乎又不失原则的样子,还故作亲热地拍拍杜林的肩头。杜林不经意地用手掸了掸他拍过的地方。这个微妙的举动大大地挫伤了刘兴桐的尊严。但他还是装作视而不见的样子,做出一副大人不与小人计的样子。“笑话!”杜林冷冷地说,丢给他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刘兴桐每每想起图书馆门口这一幕,心里就很不舒服。 轿车在马路上轻滑,刘兴桐很舒服地仰靠在座椅上。刚才杜林那惊鸿一瞥,似乎太有深意。在他心里,他总觉得杜林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正中大学一道怪异的风景。此公的怪异一定包裹着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分明是对现实不满!刘兴桐最不能忍受的是杜林的轻蔑,他几乎从不主动走近刘兴桐。这是最让刘兴桐感到挫伤的。他不能忍受他的张狂 !他太想寻找杜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瑕疵,一定要趁机重重地收拾他,给他一点颜色,那样也许会好受一些。可是很难。这个人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特立独行,似乎无欲无求。刘兴桐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消解由杜林的目光所带来的心头隐痛。明知一切都是无来由的,自己和杜林已经不在一个天平上。他不是,也不会是自己的对手,杜林也并没有妨碍自己什么。虽然如此,但来自遥远岁月的那么一点感觉,是如此顽固地盘踞在他心头。 刘兴桐和杜林是77级的同学,中文系那一年招了两个班,他们同年级不同班。杜林来自江西,刘兴桐来自海南岛。大学4年,他俩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刘兴桐是系学生会主席,直到大学3年级,都学业平平,毕业前却鬼使神差地连续在几家学报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篇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长篇论文,其中,《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竟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光明日报》也撰文介绍了这篇文章及其作者。这在1981年岁末的近代文学史界不是小事,引起了轰动。近代文学史,在当时是一个被忽略置空的话题。国内少有学者问津,也少有人将之作为一个近代文学史专题来研究。突然间在学界冒出一个功夫如此深厚的年青学者。令正中大学中文系在学界的地位陡然倍增,也令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众神狂欢的时期。同班同学常常是同桌父子兵,应届高中毕业生才十七八岁,文革中毕业的老三届初、高中生却有的已为人父人母,年届而立,老兄老姐小弟小妹同堂。除了为数不多的应届高中生外,大龄同学各自都有一段艰难的人生经历。一把诉说不完的辛酸泪。刘兴桐在学界陡然雄起,成为近代文学史研究耀眼的新星,虽然让同学们吃惊不小,但也钦羡不已,没有人会有什么想法。 教授古代文学的白家胜教授读了刘兴桐的文章之后,兴奋不已,生性狂放的他连呼正中大学中文系后继有人,他几乎不加思索地分别向系领导和学院领导写了保荐书,呼吁学院必须把刘兴桐留校深造任教。他没有上过刘兴桐他们班的课,也不认识他。他的冲动和激情使刘兴桐留校的呼声更高。 在刘兴桐顺利留校后的一次系务会议上,白家胜教授才第一次正式见识了刘兴桐。他热情有加地与刘兴桐握手:“伯元兄,”他抓着比自己年轻20岁的学生刘兴桐的手连连晃动,竟然称兄道弟,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后生可畏啊!啧啧!后生可畏!”学富五车的白家胜竟然找不到更多的词汇,只是一个劲地称赞道:“后生可畏!”弄得各自都有些不好意思。 系主任魏中一见此状,顺口说:“既然白先生如此器重小刘,我看就让小刘交由白老师指导算了,专业也很相近么,你说呢?”他征询地望着白家胜。白家胜十分认真:“本人才疏学浅,岂敢奢谈指导二字,伯元兄的文章我是做不出来的。既然领导指派,我也就不谦虚,那就共同切磋吧。”刘兴桐十分乖巧,连忙笑说:“那我就拜师了!”说着双手作揖。事情在笑谈中也就过去了。此事,白家胜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心里,他认为,以刘兴桐的文章论,自己远逊于刘兴桐的。他不好去追问刘兴桐的学问根底,只是归结于自己让“文革”耽误了十多年,归诸于刘兴桐也许有什么家学渊源。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