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包在纸里的火 | 上页 下页
三二


  我还认真地观察了一下萧原。我相信,他头部受的伤一定会给他带来痛苦,但他脸上隐约透露出的幸福战胜了那种痛苦。

  萧原告诉我,在解剖台上看见自己的父亲之后,于薇曾经想过退学。于薇说,她每次上解剖台的时候都会想到自己的父亲,她无法想像某一天自己当上医生后拿着手术刀对着病人时的心态。所以,她打算回老家复读,明年再参加高考,她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新闻学院,毕业以后到报社里来当记者。

  尽管萧原理解了这个打算,但他仍然劝阻了于薇。他希望于薇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情。他说,如果她将来对待每个病人都能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那么她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他还说,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好的记者,同样需要好的医生。

  最终,萧原说服了于薇。她继续留在了医学院里。

  “你知道她为什么会想来报社当记者吗?”我问萧原。你知道,我试图挑起的一个你和我都感兴趣的话题。

  萧原笑而不答,他向我问起了报社里的情况。这个有关于“情爱”的话题就这样被他轻巧地避开了。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个话题到这里就结束了。

  第八章

  崔哲兑现了他在周自恒面前的承诺,他没有“浪费”萧原这个人才。在他的主张下,萧原获得了他在《北方时报》的第一个职务——组长。虽然这个职务微不足道,但在我看来,它意味着萧原向崔哲的“圈子”迈进了一步。

  在社会新闻部里,以前并没有“组长”这个职务,因为创刊六年以来,这个部门从来就没有分过小组。但这难不倒崔哲,他翻翻电影画报的功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然后他折了一顶“官帽”,并且把它发给了萧原。

  为了配合这个新设立的“领导岗位”,一个小组应运而生,它叫“群工组”(意思是为群众工作的小组)。在崔哲的安排下,萧原有了三个下属——韩振东、李宏奎和刘志超。你知道,他们都是被崔哲视为“兄弟”的记者。

  在那一周的社会新闻部例会上,崔哲解释了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本报新闻热线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读者的求助电话,有些求助线索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蹊跷的事情,如果一概置之不理,不仅是对新闻线索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读者的不尊重,而创办一个为读者解决实际困难的版面,不仅有利于塑造本报的亲民形象,也有利于培养本报在读者中的公信力。所以,“群工组”记者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处理读者来信和读者打来的求助电话。

  与“群工组”的工作相对应,一个新的版面又出现了,它的名字叫“服务台”,每周出版一期。“服务台”这个名字是崔哲想出来的。他说,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版面。

  崔哲还说,“服务台”版面承担的任务就是“收买人心”。所以,他对“群工组”记者的考核标准包括这样一条:看谁收到的感谢信或者表达感谢的锦旗多。

  我不知道崔哲又在搞什么鬼,我只是不相信他所说的就是他所想的。但萧原并不这样看。他认为,也许是在肖彤被劫持的事件中,崔哲受到了某种刺激,体会了一次受助者的感受,所以把注意力投向了那些求助于本报的读者。

  我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我认为它又一次表现了萧原天真的一面。但我不想争辩,所以我只是说:“等着瞧吧。”

  说实话,在观察“服务台”这个版面一段时间之后,我认为它并不算成功。在“收买人心”的宗旨和锦旗的刺激下,“群工组”的记者们开始相互攀比。有时候,他们的举手之劳也会占据较大的版面,他们还学会了在报道中进行自我表彰。

  比如,韩振东曾经撰写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裁缝制作了一条两边裤筒不一样长的裤子但拒绝为顾客修改,经过本报记者从中调解,两条裤筒变得一样长了——这件事情见报了。报道共有600多字,主要描写本报记者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但最终还是说服了那名裁缝修改裤子的过程。在这篇报道的末尾,韩振东写道:“何先生(顾客)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

  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废话。但那块版面上几乎每条稿子的末尾都会这样写。

  再比如,李宏奎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场大雨之后,住在城东平房区的一个居民打来了电话,希望记者帮忙解决他家的屋顶漏雨问题。李宏奎于是联系到了当地的房管所。后者很配合,很快就派出工作人员去把屋顶修好了。那户居民自然“对这样的结果非常满意”。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篇报道的见报标题是《本报记者出马,修复房顶漏水》。根据我的理解,这个标题的真正意图是自我表彰。不过,我认为它有些出格了。从字面上理解,它似乎在炫耀以李宏奎为代表的本报记者掌握的另一门技术——除了采访和写作之外,他们还擅于修复漏雨的屋顶。我认为这样的炫耀会带来某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果然,它很快就惹来了麻烦。

  第二天上午,更多被屋顶漏雨困扰的居民打来了电话,希望得到帮助。我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忙于接听这样的电话,几乎腾不出手来干别的。我告诉他们,应该直接去找房管所工作人员,因为这样的事情属于他们的职责范畴。我还努力对他们解释说记者人力有限,不可能全都用来帮助他们联系房管所。

  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些居民听到我的解释之后,起初有些莫名其妙,然后都问我:“你们不就是专门管房顶漏雨的吗?”

  这下轮到我莫名其妙了。接着他们告诉我,他们此前曾经找过房管所,那里的工作人员表示爱莫能助,但告诉他们一个电话号码,说这是一个专管房顶漏雨的部门,只要打通电话就会有人帮他们修好屋顶。

  你一定猜得到,那个电话号码就是我们的新闻热线号码。我很快就明白了——这是房管所的恶作剧。

  在当天晚上崔哲专门为此事进行的交涉中,房管所工作人员对他说:“报纸上不是说记者出马就能搞定吗?那就让你们的记者出马好了。”

  这件事情的最后结局是:在崔哲的授意下,李宏奎到房管所采访了一整天。在那篇以表彰房管所工作人员如何敬业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发表之后,这场恶作剧也结束了。

  我曾经问萧原:“你对‘服务台’满意吗?”

  “不满意。”萧原的回答很干脆。

  “你怎么把话说得这么轻松,好像它跟你没有一点关系?”

  “你认为它跟我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你是”群工组“组长。”我说。

  “没有人在乎这个头衔,我也不在乎。”萧原说,“它只是崔哲用来感谢我的一件东西,对我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

  “但你毕竟是组长,”服务台“也是你提议创办的。”

  “我希望‘服务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崔哲对我要做的那些事情不感兴趣。”萧原给了我一个无奈的笑容,接着说,“你知道,”服务台“一直在他的控制之下,那些选题也都是崔哲直接派发出去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