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朱自清传 | 上页 下页
一〇


  11月的一天,叶圣陶乘车南来杭州,朱自清到车站迎接。学校很优待,为他们各备了一间住房,叶圣陶秉性温和,笃于友谊,害怕孤独,乃向朱自清建议,把自己的那间房屋做为两人居室,而将朱自清那间当做书房。从此两人联床共灯,或是各据一桌预备功课,或是相对品茗闲聊,有时也一起下馆子小饮几杯,但更多的是结伴游逛西湖。朱自清写道:“西湖这地方,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晨月夜,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味儿,取之不竭,受用不穷;加上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的胜迹,足够教你流连忘返”。

  去年孤单一人,心情欠佳,没有尽兴,现在有好友为伴,自然游兴偏浓了。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朱自清乃邀叶圣陶和另一友人共泛西湖,这晚月色真好,有点风,但不大,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一溜反光,像新砑的银子。远山只有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闪现出一星灯光。湖上很静,只有他们这一只小划子,在慢慢地荡着,叶圣陶触景生情,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大家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打破湖面的空寂。这天恰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生日,净慈寺十分热闹,在船夫的建议下,他们弃舟登岸来到佛殿,只见灯火辉煌,佛婆在念经,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片,庄严的乐音在大殿里迂缓地回旋着。

  夜深了,才荡舟回去,到校里躺在床上,两人尚上下古今谈论不已。隔了几天,朱自清又和叶圣陶到城隍山四景园游玩,他们坐在一间“又大、又静、又空”的屋里,看着太阳将花影在墙上慢慢地移动,向窗外望去,外面是鱼鳞似的屋,螺髻似的山,白练似的江,明镜似的湖。地上被一层层的屋遮住了,山上被一叠叠的树掩住了,水上被一阵阵的烟笼住了。两人相对默坐,静听着雏莺儿在远处“珠儿”、“珠儿”地唱着。

  朱自清和叶圣陶极为相得,他们之间随意如闲云之自在,印证如呼吸之相通,“能说多少,要说多少,以及愿意怎样说,完全在自己手里,丝毫不受外力牵掣。这当儿,名誉的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诈的心也都没有,只为着表出内心而说话,说其所不得不说”。随随便便,坦坦荡荡,任意倾吐,各无戒心。难怪叶圣陶感到和朱自清唔谈,有“一缕愉悦的心情同时涌起,其滋味如初泡的碧螺春”。除夕之夜,两人都觉得无聊,后来谈兴浓起来了,彼此都不肯休歇,电灯熄了,率性离开书房到卧室,躺在床上谈,两床之间是一张双抽屉的书桌,桌上燃着两支白蜡烛。朱自清望着烛光,突然心血来潮,喊道一首诗做成了,随即念给叶圣陶听:

  除夜的两支摇摇的白蜡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
  1921年轻轻地踅过去了。

  在这段日子里,朱自清生活得很有兴味,一来是有挚友相伴,二来是学生中文艺活动十分红火。浙江一师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中学,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最早受到新思潮的洗礼,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都从远道前来求学,汪静之便是从安徽绩溪来的,1921年9月他在《新潮》、《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新诗,在校里小有名气,被同学们称为诗人。此外,还有潘漠华、魏金枝、赵平福(柔石)、冯雪峰等,都是爱好文艺的。潘漠华当过小学教师,思想比较成熟,他想把同学中能文之士聚集起来,成立一个文学社。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汪静之,得到他的支持,于是潘漠华又请了魏金枝和赵平福一起作发起人,联络了除一师之外的蕙兰中学、安定中学和女师的文艺爱好者共20余人,于1921年10月10日,一起到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葛岭抱朴庐等处游览、座谈,宣告了“晨光社”的成立。社名是潘漠华取的,因为汪静之曾写有一首题为《晨光》的诗:

  我浸在晨光里,
  周围都充满着爱美了,我吐尽所有的苦恼郁恨,我尽量地饮着爱呵,
  尽量地餐着美呵!

  “晨光”其实就是“曙光”意思,表示他们对光明和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朱自清和叶圣陶一到一师,便被他们聘为顾问。晨光社是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对它十分关注,沈雁冰曾通过《新浙江》报姓查的编辑向潘漠华了解情况,并在《小说月报》十三卷第十二号上,将潘漠华来信及《晨光社简章》予以发表。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朱自清和叶圣陶对晨光社的扶植自是不遗余力的。在他们主编的《诗》杂志上,就连续刊登了汪静之的诗。冯雪峰于1921年底写的《小诗》和1922年写的《桃树下》,也都发表在第二期上,这是冯雪峰最早的诗作。1923年下半年,在杭州报纸上,还出了一个《晨光》文学周刊。

  冯雪峰回忆说:

  提到“晨光社”,我也就想起朱自清和叶圣陶先生在1921和1922年之间正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的事情来,因为他们——尤其是朱先生是我们从事文学习作的热烈的鼓舞者,同时也是“晨光社”的领导者。晨光社活动多在星期天,社员们一起到西湖西冷社或三潭印月等处聚会,一边喝茶,一边互相观摩习作,讨论国内外文学名著。1922年初春的一天,朱自清和叶圣陶被邀参加他们的活动,还和社员汪静之、程仰三、胡冠英、曹珇声等摄影留念。后来,部分社员为了感谢朱自清和叶圣陶的热情指导,特在湖滨一家菜馆宴请他们,并到西湖大世界隔壁的“活佛照相馆”合影留念。

  【四、苦闷灵魂的呼声】

  1922年初春,朱自清将家眷从扬州接到杭州来。这时叶圣陶已离开杭州了,他应蔡元培之聘,与郑振铎及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作伴进京,任北大预科讲师。没有多久,朱自清为生计所迫,应允了浙江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

  台州是个山城。朱自清是乘船去的,船到埠头再坐轿子去学校,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他十分惊诧,何以这个府城竟这样冷静!其时正是春天,是一个薄阴的日子,走着幽寂的道路,竟使他宛如感到有一种秋意。到了卖花桥边,他方看见青绿的北固山下,点缀着几幢朴实的洋房,这便是学校了。教学大楼十分陈旧破烂,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朱自清登楼一望,眼界却突然开阔,只见远山之上,幂着白云,四周阒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没有一只,只有后山上的松风瑟瑟地响着,顿时他感到自己像脱却了人间烟火,而飘飘欲仙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