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一〇三


  第五兵团另一个第一梯队也于21日黄昏发起渡江突击。20时50分,西集团主要方向上的突击获得成功。

  4月22日,西起湖口,东至江阴,千余里江面上,万船竞渡,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浩浩荡荡地开过长江。各兵团的后续梯队、炮兵部队;后勤保障人员争相登船,大小船只来往穿梭于长江南北之间,从西向东喧嚣的长江急流,被从北向南人流的喧嚣掩盖下去。

  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犹如一道沙堤,在解放军潮水拍打之下,迅速崩溃,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四散奔逃。

  面对如此惨重的败局,蒋介石回天乏术,汤恩伯气急败坏,白崇禧按兵不动,其他国民党将领只好听天由命。

  在百万大军过江。封锁了长江出口的军事压力和我北岸炮火的威胁之下,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少将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于23日在南京东北江面起义。同日,又有21艘国民党海军舰艇在镇江江面向人民解放军投降。

  4月23日,十兵团已经切断了南京与上海的联系,南京成了一座孤城。23日晚,人民解放军一部从浦口渡江,至24日凌晨3时,占领伪总统府,从此宣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结束了。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完成战役突破,东、中、西三个集团已展开于长江以南,并深入国军防御纵深30至70公里,夺取了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芜湖、铜陵等一大批城市和广大的地区,为下一步追歼逃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确是革命战争史上最为壮观的一幕。

  同样令人赞叹的是,在炮火连天的渡江战场,刘伯承仍然从容自若,译著不辍,到1949年毛月,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汇集江北,准备冒雨渡长江的前夜,刘伯承又完成了《论苏军对筑城地带的突破》和《苏军加强的步兵团对阵地防御的突破》两文的编译工作,并在两文合集出版对写了一篇编译前言。其中,深藏着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秘诀。

  在编译前言中,刘伯承首先简要地回顾和分析了我军在中原大战前后的战略形势。文中写道;

  “在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协同互助之中,我们南线解放军自1947年7月在鲁西南实施战略突破,粉碎了蒋介石钳形的重点进攻起,以迄1949年1月完成淮海战役又粉碎了他在黄河、长江之间的战略防御为止,借用一句老话来说,这一时期的战局,可谓冲原逐鹿’,而鹿竟死于南线解放军之手了。

  在这一时期,南线解放军在实现战略突破之时,即布成品字阵势:先头一军突入到长江北岸,依托大别山(包括江汉、桐柏山)作战。左后一军突入到豫东,依托山东作战,右后一军突入到豫南,依托伏牛山作战,这三军在布成品字阵势之后,通常互为犄角作向心的机动以突击敌人,其协同动作的密切,随着不断的胜利而日甚一日,以至最后会合一个战场完成了淮海战役。

  在这一时期,自1947年9月至1948年3月,我们主要是繁殖游击战争,扩展战地面积,而配合以分遣与集结的运动线,遂奠定了品字阵势的基地。自4月至7月,我们野战军主要是宽大机动,实施分适与集结的运动战,而配合以阵地战,不断地歼灭敌人,而以开封与睢县杞县之捷为甚。此时曾先后攻克洛阳、开封、襄阳等重镇,使蒋介石中原重兵陷于僵局。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们野战军主要是作阵地战而配合以运动战,从秋季攻势攻克济南、郑州直到完成整个淮海战役的大歼灭战,遂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黄河、长江之间的战略防御。在这一时期敌人通常是固守几个战略要点,而以重兵监视我军动静盯梢应援;故我军的进攻无论重点放在打守敌或打援敌,甚或在援敌变为守敌而适机转移重点时,都必须同时对守援两敌作战,而且是对大援敌作战,然而在淮海、平津、太原、大同诸战役以后,蒋介石如在中原战地这样的防御与这样的大援,可以说是没有了。”

  接着,刘伯承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简练的笔触,描述了蒋介石的长江防线,指出:国民党的“长江布防,有所谓‘直接配合’,即将其主力直接配备于长江南岸;有所谓‘前进配备’,即将其主力前出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有所谓‘后退配备’,即以一部配备于长江两岸要点。强化侦察,而以主力分别配备于南岸纵深的机动地点,在判明我军主攻方向时,即抓住我渡江的困难,适机出击,蒋介石长江防御的前进配备:大而言之,即其在黄河、长江之间的防御;小而言之,即其经常叫嚣的‘守江必固淮’,这些都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其后退配备,也因兵力少,江防宽,与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作,如此,他就不能不着重于‘直接配备’,但还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作了。汉口以下长达二千余里的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了,在长江向北鼓出的突出部,如汉口、浦口等要点,也各只有两个基干军的机动兵力,遂使这样漫长的江防线,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短兵炮火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别是蒋介石发动卖国独裁反人民的内战,到了现在阶段,士气越发不振,守备越发困难了。”

  由上可见,在战略上刘伯承对蒋介石辈视如草芥,不屑一顾。但在具体的战法上,却思之极深,虑之极远。对于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刘伯承是十分谨慎的。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水深流急,一泻千里,下游江面宽达2000余米。从北岸向南远远看去,碧波滔滔,茫茫一片。从军事上看,长江确是一大天然障碍。我国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到公元589年隋统一前170年间的“南北朝”,就是以长江为界南北对峙的。

  此时刘邓大军已改称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被任命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二野部队也由淮海大战后的10万人扩充到20余万人,并补充了大量装备、弹药,然而,没有铁甲船,更没有海军、空军,尤其是大批北方战士不习水性,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刘伯承指出:“虽然如此,我们决不可轻敌松懈,而应上下一致,兢兢业业地部署渡江作战,而渡江又是作战的关键,这对我们北方部队来说,尤不可马虎从事。此时各部队战斗准备的工作:必须善于搜集船只;善于组织部队作战斗渡江的演习;善于侦察南岸敌人的防御配备,进行精细的研究,力求在宽大正面同时渡江的情况之下,针对敌人的弱点作出重点突击的部署;善于组织集中的炮火以支援渡江的步兵,使其不遭到敌人舰队、炮兵和坦克的阻碍;而步兵则在渡江之后除以一部占领要点,扩大突破地段,接应友邻登陆之外,其主力尤应乘破竹之势,放胆向指定地点深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施行迂回,截敌退路而克歼之,切不可为中途残敌(或掩护队)所逗留。这些残敌,只能由后梯队派一部兵力肃清或封锁之。各部队在挺进攻击中,应有伴随炮兵大量发扬飞雷与爆炸的威力,这里有些是我们前年渡黄河作战的经验,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之,不可故步自封。”

  这些文字都是用兵的奥秘,致胜的方略。在编译前言中刘伯承还以点睛之笔扼要地介绍了原著的精华。他写道: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