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
二 |
|
【2.元帅的出身之谜: 深山老林里的皇族之后,还是山野村民一吹鼓手的后人?】 时间:1986年深秋。 一架空军专机穿过飘浮的云雾,向祖国的西南飞行。飞机上坐着三位空军军官——他们是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太行、刘太迟,女儿刘雁翎。元帅在1986年10月7日离开人世,走完他94年的艰难历程。今天,儿女们护送着父亲的骨灰盒,返回故里。 机翼下是逶迤、苍翠的群山,恍如明镜的片片水田。奔泻千里的长江,像是银色的飘带,在崇山峻岭中奔涌。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的土地啊!她不但以自己的丰腴滋养着千千万万川中儿女,而且以甜美的乳汁哺育出无数中华民族的精华。这里曾经走出了享誉千载的诗仙、诗圣,这里曾经走出了现代中国的文豪,这里还走出了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聂荣臻……,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事情往往是这样:伟人们走出来了,就很少有机会再荣归故里,以至于他们的儿女,只能从父亲的闲谈中,听那古老的民谣,领略者家的乡情。多少年来,儿女们相约要陪伴父亲回乡看看,终不能实现。今天,他们陪伴归来的竟是父亲的亡灵。 汽车穿行在蒙蒙细雨中,泥泞的山道,颠簸的土路,一座座山岭,一道道陡坡,终于到达浦里河畔的赵家场。刘伯承的故居就坐落在沈家湾的半山腰上,漫山的翠竹和柑桔,将古朴的山庄装点得分外清幽恬静。开县的党和政府早几年就在这里筹建“刘伯承元帅故居陈列馆”,现已初具规模。 当刘伯承元帅的儿女们捧着父亲的骨灰盒来到这里的时候,头扎色布的大爹、大婶、老人和娃儿,捧出挂着露水的金黄色柑桔,用乡里人憨厚、纯朴的目光,迎候一个归来的游子,迎候他们山民中的一员。当刘伯承元帅的儿女们看到这朴实无华的欢迎场面,看到乡亲们的赤脚,大爷们脸上菊花般的皱纹,奶孩子的大嫂敞露着的乳房,娃儿们唇边悬着的鼻涕时,他们仿佛看到了父亲的童年,仿佛感到山里人纯净的原汁也在自己的血管中流淌,那么淳朴、那么激昂、那么山里味。他们寻到老祖母的坟地,将父亲的骨灰盒安放在老祖母刘周氏的墓旁。 中国人是讲究叶落归根的,汉民族更沿袭了这一文化传统和习俗。在外游历几十个春秋的元帅,总算叶落归根了。当然,在刘伯承元帅本人及其亲属看来,根的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的扩展了。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 “根据伯承同志一贯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对我们的教导。为人民的事业要敢于斗争,勇于牺牲。永远同战士们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因此我要求把伯承同志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撒在淮海、南京、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大西南及故乡,撒在养育他的山河大地上,撒在他曾经与战士们的血和汗流在一起的地方,让他安息在与他血肉相联的人民群众之中。” 刘伯承是赵家场的儿子,理应回到母亲的身旁。刘伯承是从赵家场走出来的,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几十个春秋以后,理应再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褐色土地。 在赵家场“寻根”的日子里,刘伯承元帅的儿女们从老辈的口中知道了家乡的习俗,知道了父亲的身世,知道了这片褐色土地的遗传密码。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诞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对他的出世,同许多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一样,众多热心的“演义家”曾经杜撰了好些神话般的传说。说是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他母亲到屋后的深井里去汲水,突然看到水中有一尾活蹦乱跳的“金龙”,自觉惊喜异常,回家后即有身孕,谓刘伯承是“真龙天子”式的神灵。这当然是茶余酒后的闲谈。不过,按照旧历法的“十二生肖”来推算,时遇“龙年”倒是巧合。刘伯承落生时和普通农家的孩子一模一样,既没有带孙子的兵书,也没有吟诵唐诗,只是啼哭而已。他的身体略微显瘦,压根儿也没有“武神”的模样,据当地的老人们摆谈,连6市斤的秤砣也没有翘起来呢。 虽说是巧遇“龙年”,但他却生不逢时。因为在这一年的秋末冬初,刘氏家业的开拓者刘正富和杨氏(刘伯承的祖父和祖母)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刘氏家庭的成员一个个披麻戴孝,抚棺痛悼,沉浸在辛酸的泪水之中。刘伯承正是在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家里给他取乳名为“孝生”,意指在长辈们尽孝时来到人世的生灵。 迎接这个生灵到来的时代,是中国最腐败的封建王朝。光绪十八年,“大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苦难里浸泡的华夏子孙,面临战祸的吞噬和列强的瓜分。古老的中国,一片灰灰暗暗、凄凄怆怆的景况,仿佛是一艘正在下沉的破船。“洋务运动”的救生圈,“维新变法”的呐喊声,都无法减缓破船下沉的速度。人民革命的潜流,在涌动,在咆哮,聚集着最后掀翻封建帝制的力量。偏处西南一隅的四川,也先后爆发了重庆数千民众奋起焚毁英、法教堂的反洋教风潮。还有四川大足县农民余栋臣率众起事,影响遍及川东数十县。虽然人民的呼声和正义的举动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是日益兴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打破了“天府之国”的沉寂。 尽管刘伯承生不逢时,却是刘文炳(字虎臣,1862—1907)的第一个儿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旧礼俗中,这终究是一种安慰。尤其刘伯承那一双大眼睛,着实惹人喜爱。看到这些,刘文炳自慰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好一个‘昭昭之明’!这娃儿就叫刘明昭。” 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刘明昭正扣“明”字辈。这便是最早走下的名。后又取字“伯承”:伯—即长子之意,承—则与“虎臣”的字号谐音相近。 说到刘伯承的诸序渊源,民间的传说甚多。有说刘家祖先是汉代的皇族后裔,有说是“湖广填四川”的难民。1982年秋天,笔者从四川开县刘氏家族的成员中找到了《刘氏家谱》的原版本。在“文化大革命”中,收藏者将这本家谱藏匿在农舍的房檐上,才使之幸免于被缴被焚。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家的先祖确是汉室之后,曾受封为长沙王,后政海浮沉辗转到湖北荆州府江陵县,三代人在那里渡过生涯。康熙雍正前后,刘家第四代开始,随着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定居到长江边上的云阳县关口乡。刘家世代以农为业,兼作打铁等小手工艺。到清朝咸丰年间,浩荡的“皇恩”如同江水冲刷,庶民百姓像河中的鹅卵石一样,穷得光溜溜,沿江四处滚。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