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贺龙 | 上页 下页 |
四六 |
|
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出发,进行长征,共有一万七千余人。经过历时一年,转战湘、黔、滇、康、川、青、甘、陕八省,在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尚有一万一千人。长征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退却,各路红军都有很大损失。红一方面军仅湘江之战,即由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人;红四方面军在南下川康中,由八万人减到了四万人。红二、六军团在万里长征中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共减员约一万数千人,但能一面战斗一面补充,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兵力。无怪乎毛泽东要说这是个“奇迹”。当然,这个奇迹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1936年11月30日,任弼时在《关于二、六军团长征的总结与二方面军发展前途及目前任务报告大纲》中总结说:“红二方面军所以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是因为,广大指战员英勇果敢,艰苦奋斗;发扬了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所有指战员政治上的坚定性;正确地执行了党中央及军委的政治及军事路线;全国红军革命力量的配合与广大群众的拥护。”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长征是一场战争,一场在退却中求生存的战争,这就和指挥战争的主要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论是湘江之战,还是南下川康,之所以损失巨大,无疑与战争指挥者的决策和用兵有关,因此,谈论二、六军团的“奇迹”,就无法避开担任主要指挥员的贺龙的指挥艺术了。 一些经历过长征的老同志,一谈起长征来,都津津乐道于贺龙在长征中的三次“神来之笔”。 所谓“神来之笔”,指的是贺龙决策和用兵之神妙。第一次,是欲入贵州,而先进湘中;第二次,是到乌蒙山去打转转;第三次,是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下面,就来摆一摆这三次“神来之笔”的“龙门阵”,看一看,“神”在何处? 1936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他的嫡系、半摘系的中央军和湘鄂两省地方军一百三十多个团,“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他们不采用通常使用的那种长驱直入、急进猛追的办法,而改为逐段修筑碉堡,交替稳步前进的堡垒战术。他们日进三、五里,边筑堡,边推进,企图逐步压缩对红二、六军团的包围,把长江以南唯一的一支主力红军消灭掉。 在敌人这种步步为营,处处筑堡的进攻下,湘鄂川黔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情况十分严峻。 10月中旬,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中革军委分会在桑植刘家坪召开联席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会上摆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突围转移到黔东的石吁、镇远、黄平地区,在广大无堡垒地带与敌人周旋;二是突围后,按照朱德、张国焘的电报,在苏区附近活动。这里有一点要写明白。1935年7月至8月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中共中央曾对电台的配置作了调整。负责中革军委与红二、六军团联络的电台,残往红军总部。二、六军团因之与中央军委失去了电报联系。在9月间,六军团电台突然收到了中革军委电台的联络信号。任弼时当即致电周恩来:“你们现在何处?久失联络,请来电对此间省委委员姓名说明,以证明我们的关系。”第二天,收到了朱德,张国焘共同签署的回电:“二十九日来电收到,你们省委弼时同志书记,贺龙、夏曦、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委员。一、四方面军6月在懋功会合行动,中央任国焘为总政委。”二、六军团领导人还不知道,因为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中共中央已率一、三军团北上。中革军委电台已在张国焘控制之中,所以,电讯联络恢复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二、六军团发给中央的电报,包括关于部队行动方针的请示报告,都未发到中央,而拍发到了朱德、张国焘这里。 大家分析认为,敌人的一百三十个团已完成了对苏区四周的封锁。苏区虽经一年多的建设,但地主武装和土匪并未彻底消灭,群众发动得也不充分,总的来说,后方是不巩固的。苏区面积不大,东有洞庭湖,北有长江,南为流水,渔水,西边是大山区,不利于大兵团机动,而且,由于敌人的压迫,本来不大的地区已愈来愈小,兵员、物资尤其是粮食的补充十分困难。红一方面军已渡江北上,四方面军也退到了川康边境,二、六军团在长江以南是一支孤军,在现地域内,根本无法粉碎敌人的“围剿”,也不能按朱、张意见在苏区周边活动,因为,敌人进入苏区后,便会逐段修筑碉堡,然后,依托他们的碉堡阵地返回来“清剿”苏区周边地区。红军突围后,如不远去,必然陷入困境,因此,会议决定,主力移出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突围远征,去贵州的石吁,镇远、黄平地区。 贺龙在刘家坪红二军团长征动员大会上讲话说:“现在,我们二军团已经有了三个师八个团,六军团也建立了十六师,两个军团有一万七千人,而且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好汉子。这比我们刚刚会师的时候,扩大了一倍多。蒋介石搞了一百三十个团来围攻我们。他们修筑碉堡,步步为营,我们活动的地盘越来越小。我们苏区建设了一年多,人民群众尽了最大努力,支援红军,可是,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烧杀抢掠,那还能养得起我们两万人的红军?人要吃饭,马要吃料,可是老天爷长不出那么多粮食,所以,我们只能转移到外线去,抛开这一大帮子乌龟壳子。外边地方大着呢!我们可以行动自如呀!” 但是,要跳出这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包围,转到黔东去,谈何容易。怎么办呢?在军分会会议上,任弼时让贺龙拿个主意。贺龙想了想说: “怎么走?我们突围之后直奔贵州?那样,蒋介石围攻我们的几十万大军便会盯住我们不放。屁股后头跟着十几万敌人,那可是很不舒服的喽!你打又打不过,摆脱又摆脱不掉,我们就会处于被动局面之中,这不是好办法步。” 大家认为贺龙的分析很有道理。关向应问道:“老贺,你有什么办法?” 贺龙沉默了一会,提出了他几天来反夏考虑过的意见: “我的意见,我们先到湘中去。那里地区辽阔,物产丰富。到了那里,一则可以补充物资,筹集款项,宣传抗日;二则可以威胁长沙。我们到了湘中,敌人怕我们进攻长沙,就会调兵追到湘中,我们再抛开放人,转入贵州,在敌人部署被打乱后的无计划行动中,取得主动权。” 大家听了,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起来了,最后,一致同意了贺龙的意见。 肖克说:“你这一步棋蛮鬼嘛!” 贺龙一笑,说:“兵不厌诈嘛!打仗就要有点儿机灵劲。”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