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徐向前 | 上页 下页
七七


  (一)尽快筹集大批粮食、衣物、款项,做好物资准备。

  (二)向冀中学习,采取多挖路沟、设路障及破坏道路、空舍清野的方法,迟滞敌人。(三)分散作战,灵活制敌。不要死守县城和村落,而是依托广大乡村,分散游击,与敌周旋,会躲会藏会打;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昼伏夜袭,打了就走。(四)坚决镇压汉奸,警惕国民党制造摩擦,防止新编杂色武装倒戈等。会后,由行政主任公署下达紧急动员令,根据地军民开始了紧张的反“扫荡”的准备工作。

  1938年11月中旬,侵华日军已将主要进攻目标转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由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开始实施“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的作战方针,对冀南平原开始了第一次“扫荡”。日军集中组建不久的独立第三混成旅、一一四旅团各一部及伪军一部共约3700多人,分四路由石家庄、德州、邯郸、邢台出动,对冀南根据地中心南宫县城实施合围。徐向前首先指挥部队掩护专署,县区机关干部转移,主力化整为零,转入乡村与敌开展平原游击战。徐向前和他的指挥部转战在南宫、威县、清河交界地区,日军情报机关发现后天天叫嚷“消灭八路军,活捉徐向前”!可就是捕不到踪影。“人山”保护着徐向前和他的部队,“人山”阻挡着侵略军的行动。历时16天的反“扫荡”斗争,军民配合作战28次,共歼敌600余人。最后敌人狼狈地退回各自老巢。敌人“扫荡”占去的大部分县城,又回到了八路军与人民政权的手中。

  日军经过一段喘息之后,1939年1月7日又对冀南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扫荡”。日军集中第十师团主力及第一一〇、十四、二十七、一一四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分11路从平汉、津浦东西两线出动,矛头直指冀南抗日根据地。狡猾的日军针对八路军、游击队在平原作战的特点,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向冀南中心区合围,企图将八路军消灭于冀县、南宫、威县地带,控制平原地区。形势十分严峻。此时刘伯承、邓小平正在南宫。他们共同研究,针对日伪夹击的严重形势和平原地便于敌人快速行动的特点,提出了“先溃后收拾”的作战方针,即主动让出一些主要县城和据点,把敌人放进来,拖着敌人在大平原上转圈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敌人拖得差不多了,再转入反攻,一步一步地收拾局面。具体部署是:将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青年抗日游击纵队、东进纵队、先遣纵队等五个主要战斗集团,分散到各游击区,同地方武装结合在一起,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寻机歼敌。

  反“扫荡”战斗打响了。在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共同指挥下,八路军先以一部兵力阻击和伏击进犯之敌,迟滞敌推进速度,拉开与敌决战的架式。与此同时,另一部兵力对宁晋、广平、肥乡、高唐之敌进行突然袭击,狠狠打击了敌人的进攻势头。从隆平进攻邢家湾的日军,在八路军、游击队的伏击中惊魂丧胆,伤亡过百,三天只前进二十公里;平乡日军东犯广宗、威县,遭到八路军、游击队的阻击、伏击数次,半个月未能接近县城。曲因日军步骑兵100余人进占安寨,被全部歼灭;进占大杨庄的日军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就有200多人亡命黄泉。当敌人主力占领南宫、冀县、枣强等县城后,八路军立即转移到敌人侧后,津浦、平汉铁路被八路军破坏,炸火车、断桥梁,交通被迫中断;德州至临清的水上交通也成了八路军的打击目标,日军汽船被击沉,30名敌人丧身鱼腹;陈赓、王新亭第三八六旅在威县香城固一带设伏,“引蛇出洞”,2月1日,敌人进入了“口袋”,经八小时的激战,歼灭200多敌人,缴获汽车9辆,战炮4门。日军吃了大亏后,更加疯狂,第二天上午,出动飞机2架,掩护70余辆汽车,载敌2000余人,对八路军进行大举反扑。陈赓、王新亭已率部安全转移了。

  敌人在南宫、巨鹿、威县、广宗等地进行“穿梭式”的“扫荡”,反复拉过来再拉过去。面对这一情况,八路军主力继续留在这里目标大,不利于“保存自己、歼灭敌人”,便主动转入豫北,经南乐、清丰、濮阳,直至滑县、湛县一带。而在冀南中心地区留下许多游击小组,打一枪换个地方,与敌人巧战周旋。3月间,太行山区战况吃紧,刘伯承、邓小平率主力一部昼夜兼程,火速回去。冀南反“扫荡”的重担全部落到徐向前的肩上,他看准时机,带一部兵力重新杀回南宫、威县、清河地区,继续坚持战斗。

  春去夏来。冀南大地麦穗香,迎来了反“扫荡”的重大胜利,经400多次的大小战斗,共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徐向前望着那翻滚的麦浪,更深深感到:平原的“人山”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老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总结这段战斗历程时,这样写道:

  冀南的平原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它不是在偏远地区,而是在临近敌人重要交通命脉的平原地区,坚持下来的。冀南根据地,北靠德石路,东西两侧紧邻津浦路、平汉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均有敌重兵把守。敌人进攻根据地交通方便,合围迅速,增兵容易,几天之内,便可直捣我腹心地带。在这种地区与敌作战,无疑比偏远的山区或平原困难得多。可是,五个月的反“扫荡”经验证明,我们不仅坚持了游击战争,而且逼得日军走投无路,不得不返回老巢去。

  这是因为,敌人虽有机动方便的条件,但兵力有限,不敷分配,占了县城,控制不了乡村;顾了前面,顾不了后面。我军依托广大乡村,分散游击,与敌周旋,零敲碎打,避实击虚,便能变被动为主动,弄得敌人疲于奔命,捉襟见肘。久而久之,敌人经不起兵员、物力的消耗,只得结束“扫荡”,仓皇撤走,天下还是我们的。由此说明,平原游击战争大有文章可做,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它是在充分发动群众,建立“人山”的基础上,坚持下来的。冀南平原人烟稠密,村镇如网,虽然没有崇山峻岭,但八百万人口,却是难得的进行游击战争的依靠力量。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所以,我们一到冀南,就提出建立“人山”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由于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由于我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及八路军的模范作用,加上日本侵略者实行极端野蛮的政策,激起人民无比的愤恨,因而短时间内,冀南的群众便迅速发动起来,形成了真正的“人山”。各县、区、村均建立起群众性的抗日武装,十八至四十五岁的男性几乎普遍参加了自卫队或游击小组。各种抗日群众组织,迅猛扩展。仅南宫县的农民协会、妇女救国会、工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团体,即拥有数十万会员。在反“扫荡”中,群众创造了挖地沟对付日军的办法。在广大平原上挖了总长达万里的道沟,既限制了日军的机动能力,又利于我军民隐蔽、转移和伏击敌人,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力量。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冀南平原游击战争胜利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