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徐向前 | 上页 下页 |
一三 |
|
太原是座历史名城。远在战国时期为郡,从唐代以后改为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改成民国后,这儿变成了军阀阎锡山统治的地盘。阎锡山是徐向前一河之隔的老乡,五台县河边村人。他生于1883年,比徐向前大18岁。阎家开始是小地主,尔后在五台经营“吉庆昌”钱铺。阎锡山幼读私塾,16岁弃学经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那年,清兵在五台山一带设防,阎锡山因钱庄倒闭,为躲避债务,跑去投军,在清军中当了一名伙计,不久,又从军队中逃出,进入了山西武备学堂读书。难得的机遇,使这名经商失败,从军不成的人,成了日本留学生。1904年夏天,清政府指派山西武备学堂选派20名出国留学生,阎锡山当选了。他在日本专修军事的振武学校,结识了正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阎锡山和留学日本“宏文”师范学校的同乡赵戴文等人,参加了孙中山发起的中国同盟会和“铁血丈夫团”。1909年3月,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后,先在太原陆军小学任教官,后参加北京朝考,得了个“武官举人”头衔。随即升任为监督官和山西陆军第二标教练官、第八十六标统(相当于团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阎锡山以在山西太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铁血丈夫团成员的资格,召集秘密会,响应武昌起义,并领兵占领了太原抚署。太原起义成功,阎锡山被推为山西都督。孙中山十分器重这位“山西都督”。民国元年9月19日孙中山来到太原,一次讲话说:“武昌起义,山西首先响应,共和成立,须首推山西阎都督之力为最。”经孙中山与袁世凯讨价争执,阎锡山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山西都督。孙中山曾对阎锡山说:“你要想尽方法,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还给阎锡山亲笔题写“博爱”两字,并与阎锡山等山西名流合影留念。 阎锡山不负孙中山的厚望,雄心勃勃,他要以一位革命新人的形象,立业在山西。他发布军政权的施政纲领,提出“民德、民智、民财”的三项政策。他以“信、实、进取、爱群”为“民德”四要;以“推广国民教育及人才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实现所谓“民智”;以“改良农业、提倡工业,以利民生”实现所谓“民财”。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他在《手谕人民十四条》中说:最为可恨的有两件事:男子吃鸦片,女子缠足。他的“十四条”中强调:“补习国民教育,是教人学习,教人学本领。他在山西大力加强教育事业,在太原办了私立进山中学,在河边村办起私立“川至”中学,以他的字号命名。他更下本钱的是,在太原创立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它坐落在太原城里小北门街。新修了教室、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和学生宿舍。为创办这所学校耗资二十五万多元。它是当时全山西第一流的学校。校长赵戴文,是阎锡山的亲信助手,既懂文,又会武。学校设立两年制普通科二十个班为“速成班”,学生有一千二百零六名,除此之外,还设立二部师范四个班,学生二百多名。 徐向前从考进学校,就穿军服,打绑腿,扎皮带,过着“半军事”生活。除了上军事课,还得参加野外军事训练。教官是阎锡山军队的营以上军官。 国民师范的学生都穿上军装。在老百姓眼里,凡是穿制服的人,都是个“官”儿。太原城里,从此也流传着:“自从成立了国民师范,拉洋车的少了一半”。有人说:它是一座“穷人的学校”,又像个军营。校歌也唱:“谈兵术,投笔可从军,奋精神作中流砥柱,公道爱群……”。徐向前从小喜欢爬树上房、舞棍,如今俨然像个小兵,开心极了。国民师范学文化,学政治,又学军事。社会上的一些名流,军队中的一些大官,常来讲课。有些学生,暗暗担心:“这不是当了兵啦!”徐向前却不担心,他要读书,要寻求一条生活的道路。他想就算当兵,也不怕。 国民师范在阎锡山治理下,过的是严格的军事生活。徐向前每天早早起来,跑完步,洗罢脸,就拿起书本,高声朗读。他开始学习英语,从字母、单词开始,咦咦哇哇地练发音。在沱阳高小读书,他学过英文字母,早已都忘了。 “中国人为啥学外国人说话?”他问一个比他年龄大几岁的同学。那同学也每天咦咦哇哇学英语。 “学英语好,”同学神秘地说,“学会外国话,出国留洋去!” “留洋是什么?外国啥样?”从乡村来的徐向前不懂。 “留洋啊,坐上轮船,漂洋过海,到外国逛逛。” 那位同学,不知是听人说,还是从书报上看的,把外国说得天花乱坠,讲得“留洋”比孙悟空去西天取经还热闹。徐向前从小拾粪、挖野菜,活动的天地就是永安村。离五台山那么近都没去过,没看见过海,只在村边滹沱河里学过“狗爬”。他不相信那些话,也从没想过会出国留洋。学徒的时候,只想能到太原玩玩,只想有机会再读书。现在,读书的愿望实现了,像个饥饿的孩子,忽然来到摆满丰盛饭菜的餐桌前,大口大口地吞食起来。听说,速成班两年毕业,能分配到乡村当小学教员,他更觉得幸运。 学校是新的,课程也是新的。开学这一年,正碰巧赶上“五四运动”,从北京大学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正像一团火在全国各地燃烧。“五四运动”的烈火,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一颗颗受苦的心。徐向前从图书馆的报纸、杂志上,看到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看到了列宁(当时翻译是“里宁”)的名字,看到了全国各地学生、工人罢课罢工的消息。他感到这个世道变了。可是,革命是怎么回事,反帝、反封建又是怎么回事,他还不懂。 读书、看报,使他懂的事越来越多。学校课本上没有的事,他从杂志上看到了;老师没讲过的事,他从同学中听说了。兴许是因为从小受苦多,他从心里向往俄国那样的革命,敬仰那个“里宁”。 “俄国有多远?”一天徐向前又问那个读英语上劲的同学。 “远呢!” “劳农政府是什么?” “……”那同学说不清。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