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 上页 下页
七〇


  袁隆平下水田干活,有时穿一双长筒胶鞋,有时嫌穿长筒鞋不随脚,干活不方便,便干脆打赤脚。当地农民都知道,那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在稻田劳作,他在解决天底下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既重视育种,又重视栽培。他向当地一位又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农民请教水稻栽培的知识。他相信,老农民那刀刻般的皱纹里,蕴含着数代人精心耕作的经验。他把农民的栽培方法加以综合提高,总结了如下三点新的栽培方法:

  第一,插秧时将基肥一次性用足,且以有机肥料为主。

  第二,单本稀植。这与合理密植的栽培方法大相径庭。为什么要搞单本稀植?袁先生经过多年的观察分析,他认为以单株为中心,采光好,且内耗消失了,可以保证根系发达,多分蘖。

  第三,保持土壤的沼泽状态,不搞大水漫灌,长期不泅水。袁先生认为水稻在后期洇水状态下生存,根系便会出现惰性。倘若长期保持不洇水,迫使根系向下发展,便可充分吸收土壤养分。

  就在2001年春季,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朱运昌在荔枝沟育种基地,用上述方法试种了2亩杂交稻。他在北京参加授奖大会期间,几次把电话打到荔枝沟,询问那2亩稻田什么时候进水,什么时候出水。授奖完毕,他从北京直飞三亚,当天下午便赶去田问观察那2亩杂交稻的长势。荔枝沟生长的稻谷正值扬花灌浆季节,他一会儿钻进稻田,仔细测算植株分蘖情况,一会儿拨开穗子,测算子粒数目。

  这天傍晚,他找到朱运昌,笑眯眯地说:

  “朱子,好兆头啊,你侍奉的那两亩地我测算过了,单株分蘖,少的50根,多的70多根;每穗结子300多粒。”

  朱运昌听了袁隆平一番话,惊诧地想:袁先生好厉害呀,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测算,他刚从北京庆功归来,便走到我前边了。

  朱运昌惊诧不语,袁隆平以为他的助手担心他糟蹋了株苗,连忙笑嘻嘻地解释说:

  “朱子,你放心,那稻穗我没敢多拨,只拨了5个穗子,不至于影响你计算单产吧?”

  “哪里,哪里,我是惊诧袁先生刚从北京回来便得到了测算数据,我还没来得及测算,袁先生倒走在我前边了!”

  “嘻嘻!兵贵神速嘛!”袁隆平与他的助手相处,总是那样亲切、随和。

  2001年春季,荔枝沟的2亩试验田增产7%。返回长沙以后,他们在贺家山试验基地使用这种新栽培技术种植的两亩两系杂交早稻,平均亩产550,75公斤,比普通两系亚种间杂交早稻增产10,5%。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民终其一生的作息规律,也是袁隆平的作息规律。

  太阳出来便下地干活,与稻田打交道。袁隆平几乎干过所有的农活,如平地、耕田、播种、灌溉、插秧、锄草、施肥、收割……不同的杂交组合,有不同的生产过程,也就有了不同的生产环节和劳作方式。最原始的农业劳动,最危险的喷洒农药,最紧急的抢收抢种,他都冲在前面。

  每当走近稻田,他心中便会涌起万种柔情。他对待水稻,像是柔情似水的情人,又像是温柔和蔼的母亲。在这个物质欲望越来越膨胀的年代,似乎世界也变得世俗化了。袁隆平面对碧绿的稻田,总是暗暗地告诫自己:坚守事业,坚守做人的尊严。袁隆平就这样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面对碧绿的稻田,守住了这个世界给他的一切光荣。

  有人劝他,都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在家张张嘴,到地里转转,也就算了,何必还那样黑汁白汗地干活?他笑微微地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我可不能不劳动。想想看,不劳动便会使我回到爬行时代,说不定还会长出尾巴来呢!”

  他的谈吐总是那样幽默诙谐。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

  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这一质疑,袁隆平毅然向更高的峰巅——选育超级杂交稻发起冲击!他提出用3年至5年时间选育成功,亩产800公斤,米质达到部颁二级,可抵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为460公斤,但随着已经培育成功的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水稻的亩产量可比现在提高150公斤左右。袁隆平预计,当超级杂交稻的种植面积达到2亿亩时,我国每年可增产稻谷600多亿公斤,届时杂交稻在我国粮食产量中的比重还会增大。

  在新千年里,袁隆平以他神奇的大手笔还在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篇章。

  年逾古稀的袁隆平,其研究成果总是一项接着一项,创造的绿色神话一个接着一个。30多年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里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72岁,这个数字向人们昭示,袁隆平已经人到老年,但在科学研究中,他却是炉火纯青。这是青少年时代才华的积淀。青少年时代的才华如同一条暗河,在地下流淌,这条暗河一旦找到它的突破口,便会喷涌而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的曲折和磨难造就了袁隆平这位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

  格林童话《寿命》一篇中说,“人生七十”,前30年快快乐乐,是属于自己的,这段时间,身体健康,旅途顺畅;紧接着便是驴子的18年,这18年,重担压身,驮东西养活别人;再往后,是狗的12年,靠别人养活;最后,则是猴子的10年,活得抓耳挠腮,很不自在。可是,人们说,袁隆平的一生几乎全部是驴子的一生,重担始终压身,始终负载,甘愿养活别人。

  袁隆平的确显得老了,额头上那深深的皱纹,还有手上那厚厚的老茧,这一切都向人们诉说着此生的艰辛。然而,这一切艰辛已经化做了辉煌的业绩。他原本可以颐养天年了,但他依旧不停地为自己确立未来的目标。当他出现在杂交水稻面前时,那拼搏的神采依旧不减当年。

  袁隆平喜欢春天的播种,喜欢夏季的劳作,也喜欢秋天的收获。秋天来了,那绿色的稻田渐渐地变成了美丽的金黄色。他尤其喜欢海南岛荔枝沟的春天。荔枝沟的春天,在袁隆平的心目中,是斑斓多姿的又一个“秋天”,每当那和煦的春风吹来时,在荔枝沟演出的“无声的戏剧”,便到了最好看的部分,到了出现意外惊喜的时刻——全国各协作单位从分布在三亚各地的试验田里频频送来杂交水稻取得新突破的好消息……

  人们说,一个人的一生,也如同大自然的四季。少年时代,象征着播种希望的春天;青年时代,则象征着成熟的夏日;壮年时代,进入收获的秋季;那么老年时代,似乎就是人生的严冬季节了。然而,在袁隆平的生命旅途中,永远没有冬天,永远是明媚的春天。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