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 上页 下页
一〇


  教师宿舍也很简陋。袁隆平住进了一间原来很可能是小和尚住过的老屋。这间老屋实在是太老了,土墙、木梁。,站在屋里,上可见檩椽,下可见砂墙泥地。老窗户四处透风,破旧不堪。

  不过,住老屋也有住老屋的乐趣,可与梁上双燕分享筑巢育子的快乐。只见那双燕子,在霏霏细雨中飞来飞去,几百次、几千次地往返,匆匆奔忙,衔泥筑巢。为了共同的使命,它们不辞辛苦,配合默契。第一天,一个半圆形的泥巢便有了一个轮廓;第二天,那泥巢中便铺就了软软的草榻;没过多久,燕巢里便传出了乳燕呢呢喃喃的叫声。于是,燕子一家的快乐时光便从此开始了。

  年复一年,那双有灵性的家燕春天来了,秋天去了,年年与他相伴,年年带给他的是欢乐与祝福。

  中国大地上有多少寺庙,已无法统计。袁隆平不信佛,但以前每逢见到寺庙,总要进去观光,或是欣赏寺庙中的壁画和泥塑艺术,或是感受其隔绝红尘的气氛。可是如今,袁隆平却要以寺庙为家,长期居住其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走出老屋,只见一条山石小路曲曲弯弯地通往校园深处。他凝视着这凹凸不平的小路,默默地感叹道:这曲曲弯弯的小路不正是象征着人生的轨迹吗?

  小路的四周几乎都是山,绿色的山峦将这老屋深深地环抱在其中。那绵延不断的青山绿水,那苍翠无边的树林和竹林,都将老屋与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绝。

  来到地处湘西的安江农校,袁隆平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时代母亲教他背诵的古文《岳阳楼记》。当年母亲要他们弟兄死记硬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今,他脚踏的湘楚大地,正是孕育这篇《岳阳楼记》的地方。这时他才懂得《岳阳楼记》所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应该说,这是出自湘楚大地的一种高洁的忧患意识,其不朽的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袁隆平清醒地意识到,湘楚的人文精神,贯穿着一种博大气概,就在这片镌刻着《岳阳楼记》的土地上,诞生了数以千百计的名人学者。古代的周敦颐、王阳明、朱熹、魏源、王夫之等,近现代的谭嗣同、黄兴、蔡锷等,特别是20世纪初诸多革命领袖、元帅、将军,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皆出自湘楚大地。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陶冶着湘楚大地一代又一代人的高尚情操。袁隆平想到自己既然投身于湘楚大地,就应甘愿将自己的根植于湘楚大地的沃土之中,以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不懈的努力去开创未来。

  他爱上了湘楚大地,也爱上了安江农校依傍的雪峰山和沅江。这条湍急的沅江,发源于贵州与湘西交界处,原是由无数溪流、瀑布汇集起来的一条江水,流经湘西大地,汇入洞庭湖。她和湘、资、澧等多条河流一起,以自己的乳汁滋润着湘楚大地,她们可以说是湘楚文化的渊源。他想到,自己的生命竟然与江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童年、少年的岁月先后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和嘉陵江边度过。分配工作以后,又邻沅水而居,傍沅水而眠。他觉得自己对大江大河总有一种精神上的皈依,总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热爱。

  在沅江岸边,他忘情地脱掉鞋袜,自由自在地走在山石路上。开头,脚掌被碎石、草根扎得一阵阵钻心似的疼痛,但他忍住了疼痛,继续向前走去。他把人生看做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把自己比做一颗永不后退的卒子,他这颗卒子要拼命地向前走,一定要走过河去。这是他永远的誓言。

  初登讲台,袁隆平显得有些紧张,“咳!咳!”他连连咳嗽了几声,想以此壮壮胆子,果然有效。他挺了挺胸膛,心情平静了许多。这位刚刚走出校门的教师,带着一股青春的朝气站在讲台上,笑微微地向全班同学扫视了一遍,全班同学也都笑微微地注视着这位从大城市来的年轻教师。

  开始讲课了,一字一句都那么清晰,同学们静静地听着。课堂里没有喧哗声,也没有哈欠声,偶尔有同学搞一点小动作,他依旧笑微微地走下讲台,爱抚地摸摸那位同学的头,一切又归于平静。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说,袁老师讲课很生动、透彻,听他讲课,很愉快,是一种享受。

  下课了,同学们愿意围在他身边,听他讲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同学们都喜欢他,觉得他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哥哥。他爱同学们,同学们也爱他。爱,使得他与同学们很亲近;爱,使得他所教授的俄语和遗传学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安江农校的学生大多是山里生、山里长的农村娃。学生们背着背篓,装着干粮来上学,来去一阵风,个个精精神神,爽手爽脚。因为常走山路,他们的脚板硬朗,肌肉结实。他们手勤、脚勤,做学问也勤。险恶的生活环境,将湘西人推到了生活的极限,使湘西人具有坚韧的生活张力和顽强的意志。所以,袁隆平越来越喜欢湘西人,喜欢安江农校和这里的学生了。

  他说,学生学农,只靠在课堂上听课是不行的,必须边讲边实验,有时实验比讲课更重要。所以,他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学校的设备、经费、资料等缺乏,但这一切困难,都没能阻止他带领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袁隆平注意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

  春天来了,布谷声声催耕催种。成群结队的农民赶着水牛,扛着犁杖下地了。他们驱赶着笨重的水牛,拖着原始的犁耙,在层层水浇的梯田上耕耘、播种。待秧苗出水后,农民们又弯腰插秧、锄草……

  袁隆平热爱农民,当他带领学生们与农民并肩劳作时,俨然是个农民。他注意到一件事情:很多农民口袋里装着一根小木棍,来到田头后,便找一块平地,然后将那根木棍插到中间,并以小木棍为坐标原点,画一个“十”字。阳光下,木棍投下的影子,沿顺时针方向慢慢地移动。根据影子移动的方位来测定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用午餐,什么时候该收工回家。袁隆平不由得赞叹道,好聪明的农民哪!在这个经济贫困,没有钟表的地方,他们沿用了古代天文学家发明的“日晷”来测定时间,依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他认为,农民兄弟是很聪明的,是非常有创见的。

  秋收季节,连续数日挥镰收割。每日天刚蒙蒙亮,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便来到地头,太阳落山后才收工,师生们个个累得筋疲力尽。

  一年四季,春天播种插秧,夏季锄草挠秧,秋天收割耕地,他样样农活学着干,并抓紧课余时问,带领学生坚持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他还承担着俄语和遗传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袁隆平在与学生并肩劳动中,经常给学生们讲劳动创造人类的道理。他说:

  “劳动是光荣的,这不但是常识,而且是天条。劳动创造了人类自己,劳动产生了语言和智慧。倘若有谁不愿意承认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那么,他就是不愿意站在人类的行列里。”

  袁隆平崇尚劳动,心向民间最底层。他对湘西土家族的民俗民风很感兴趣,比如婚丧嫁娶、端午节、中秋夜,这里处处散发着古老的民间风情。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