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叶剑英传 | 上页 下页


  四、质问唐都督

  叶剑英入学后第二年,尽管护国战争胜利,袁世凯一命呜呼,但中国的政治形势仍然极端混乱。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中国,各自扶植军阀,充当代理人。听命于日本人的皖系军阀头目段棋瑞担任国务总理后,承袭袁世凯的反动衣钵,粗暴地践踏孙中山于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建立独裁统治。于是孙中山掀起了护法运动,进行护法战争。

  这时,盘踞在西南的军阀唐继尧表面上也宣布响应“护法”运动,但骨子里却反对孙中山。他自任“靖国联军总司令”,把讲武学校作为他扩大实力的一个重要基地。他在校内实行愚昧统治和奴化教育,竭力培植亲信,打击那些拥护孙中山的师生。在他一手炮制的学校“章程”中,明令规定,禁止学生“干预外事”,不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绝对禁止阅读政治书籍,谈论政治问题。只有一样例外,那就是准许阅读明代王阳明的著作。唐继尧标榜自己是王阳明的信徒,常常到校进行“精神讲话”,喋喋不休地宣扬王阳明。

  其实,唐继尧对王阳明的学说并不精通。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大家埋头钻研王阳明,不问世事,俯首听命,以便为他卖命效劳。

  一天,唐继尧又到校训话。他开门见山,讲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他按照事先写好的讲稿念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读一段,讲一段。最后望望台下,忽然发问:阳明先生的学问深如瀚海,敝人略说一二,不知诸君领会没有?如有不明者,可以发问!

  这时,叶剑英站起来问道:“请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与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之点?”信仰孙中山的叶剑英,对唐继尧几次“精神训话”只字不提孙中山,早已不满,所以事先琢磨好这个问题,趁机发问。

  唐继尧当时唯恐学生追随孙中山,所以每次讲话均极力回避孙中山。听到叶剑英的提问,显得十分尴尬。他支支吾吾,敷衍了几句便勿匆忙忙回他的都督府去了。

  ①访问张诗教、卜一鸣、欧剑涛、侯梅、李明、陶任之谈话记录。1984—1991年5月。

  五、“把剑长歌气压轩”

  走出承华圃,春城昆明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讲武学校的空气太沉闷了。叶剑英和一些来自海外的华侨学生,视野开阔,生性活泼,渴望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他们冲破学校的种种陈规羁绊,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借以陶冶性情,锻炼体魄。

  昆明城南的马街上,有一个宽敞的院落,这就是有名的“两广会馆”。叶剑英和南洋回来的同学,以及后来考入学校的许多同乡同学,如张诗教、李明、侯梅、欧剑涛、梁国材、赵益坚、肖君勉、赖顺成等人,每逢节假日,多要到这里来聚会。这里是“客家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同学们高谈阔论的自由天地。两广人爱吃狗肉。青年人吃罢狗肉,热气上涌,便打开话匣子,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说个没完没了。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毕业后的前途、去向。有的同学对前途消极悲观,准备毕业后解甲归田;有的同学表示听从学校分配,在滇军中服役:有的同学准备留校当教官。同学们各抒己见,不时发生争论。

  ①访问杜毓芳(佴皇鸟妻)谈话记录,1984年11月。

  叶剑英始终坚持毕业后返粤追随孙中山,做一个革命军人的志愿。

  月满危楼花满园,花前月下宴王孙。
  频移杯影浑忘醉,几次琼香对笑论。
  兴爽春衣沾露湿,情高秋思落诗魂。
  更怜良夜嫌更促,把剑长歌气压轩。

  叶剑英这首七律《夜宴》,就是记述当年同学聚会的情景的。

  叶剑英热情豁达,交游甚广。他结识的同窗好友中,不只有广东、南洋的同学,而且有云南籍的少数民族同学。他对他们一视同仁,推心置腹,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位叫佴皇鸟的同学,深得叶剑英信赖。两人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武艺,感情甚笃。后来,他们曾一起在粤军中共事多年。叶剑英还有一个很贴心的云南籍同学,就是普小堂。普家是个彝族“土司”,就住在翠湖西南角(现为翠湖南路四十七号),与云南讲武学校毗邻。每逢节假日,叶剑英如不去“两广会馆”,就和佴皇鸟等同学去普小堂家作客。有一天,叶剑英和佴皇鸟等几个好友正在普家聚餐,忽然听到屋外不远处传来喊声:“快救人啦!救人啦!有人落水了!”

  叶剑英和几个同学急忙推窗望去,只见翠湖西南角的洗马河里,有几个孩子在河边喊叫。叶剑英水性极好,也在洗马河游过泳,知道那河水虽然不太深,但是水流很急,小孩掉进去是十分危险的。他毫不犹豫,从窗户跳出去,跑到河边,连衣服也顾不得脱,就一个猛子扎进了河里。他快速游近落水儿童身边,费了很大劲,才将那名儿童救上岸。

  原来,落水的孩子正是普小堂的大侄儿。普小堂和他的父母,从叶剑英手里抱过奄奄一息的孩子,千恩万谢。众人齐口称赞叶剑英的胆子大,水性好。叶剑英甩甩身上的水珠,谦虚地说:这算不了什么。

  事也凑巧,16年以后,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有个叫普梅夫的人千里迢迢赶到南京,去八路军办事处找叶剑英。叶剑英听说他姓普,是昆明人,就问他知不知道有个叫普小堂的人。普梅夫回答说,他就是普小堂的小弟弟,过去在家里曾见过叶剑英。两人忆起往事,感慨万千。后来,叶剑英送他到延安学习,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86年,叶剑英逝世后,普梅夫特赋诗哀挽:“正是中原危急时,钟山一谒感相知。荐书陕北求真理,受命江南倚战旗。匡国勋高公望重,献身力薄我悔迟。难忘四十九年事,堕泪碑前无尽思。”

  ①《萦思录——怀念叶剑英》,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380页。

  1919年12月22日,叶剑英以最优秀的成绩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两年半的时间虽然只是弹指一瞬间,但叶剑英经过奋发努力,学得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军事技术,为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学校鉴于他学业优秀,又来自南洋,曾要派他返回南洋去做宣抚特使,招收新的学员。叶剑英不愿从命,踏上了回广东故乡的归途。

  ※第三章 追随孙中山革命

  一、投奔“援闽粤军”

  1920年初,叶剑英从昆明回到梅县雁洋堡,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事做,在家闲祝他常常到丙村培基学校,借阅《孙文学说》等革命书籍和报刊。

  一些东山中学的校友听说叶剑英回来了,纷纷来看望他。大家在一起畅叙友情,纵论时事,不禁感慨万端。“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叶剑英想到国难当头,壮志未酬,心中十分焦虑。

  梅县丙村培基学校有位教师,与潮梅镇守使刘志陆的副官是旧交。他极力向那位副官举荐叶剑英。那位副官将叶剑英的情况禀报刘志陆后,刘为之心动,很想见一见这个年轻人。叶剑英得到这一消息,心情比较矛盾。他早听说过那位镇守使是梅县人,云南讲武堂出身,曾拥护过孙中山。但他又是当时占据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的下属,不知道他的政治倾向如何。叶剑英决定去试探一下,并想到那里继续打听孙中山在福建组建粤军的情况。

  叶剑英到达汕头,很快受到刘志陆的接见。刘志陆见叶剑英仪表堂堂,举止稳重,谈吐风雅,内心已有几分喜悦,但他故意摆出老资格和官架子,大吹大擂自己当年参加护国靖国之役的战功和镇守潮梅的政绩,然后转入正题说:“眼下莫督军有令,要扩充人马,我这里参谋处正缺人手,你来得正好,楚材楚用嘛!”

  叶剑英从他的话语中,明白了他与莫荣新的真正关系,知道他是“人在粤上心在桂”,便没有轻易应允。他在心底已拿定主意,不跟随刘志陆,准备继续去寻找粤军。他了解到,粤军是三年前孙中山在广州时重新组建的,后以护法援闽名义开入闽南,部队迅速扩编为两个军,总兵力已发展到2万余人。孙中山对这支军队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期望着依靠这支武装力量打垮桂系军阀,夺回广东这块曾多年苦心经营的民主革命根据地。叶剑英弄清了“援闽”粤军的历史和现状,决定前去投军。于是,便离开汕头前往福建。

  叶剑英到达福建漳州粤军驻地,粤军司令部兵站总监张醁村接待了他,并很快把他安排在粤军总司令部任见习参谋。过了些日子,叶剑英要求到基层部队去,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于是,他被派往熊略支队担任见习教官,训练士兵操炮。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