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叶剑英传 | 上页 下页 |
三 |
|
叶剑英和东山中学的第一批学生,深知学校创建不易,因而更加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他们爱校如家,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在学习上,他们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叶剑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外,他还如饥似渴地惜阅大量课外书籍。主要有孙中山的著述,和一些进步的报刊。更多的是文史方面的,诸如,《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文心雕龙》、《古文辞类纂》、《聊斋志异》等古籍。 叶剑英尤其酷爱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歌。对许多大家的名篇爱不释手,能背诵如流。他对梅县地区的名人诗文更是偏爱,如清人宋湘的《红杏山房诗钞》、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钞》,还有吴兰修的《桐花阁诗钞》,女诗人叶碧华的《古香阁诗文集》等等,他都潜心习诵过。他还如醉如痴地钻研旧体诗词写作规律,搜集、学唱山歌。 这就为他日后创作自己独特风格的诗词,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矗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阅读大量书籍,使步入青年时期的叶剑英文恩敏捷,才华横溢。他与同班的高材生章公剑、丘羡尹、萧人风、李巨昌等经常交换诗文和写作心得。他们的习作受到校长叶菊年和国文教师杨徽五的青睐。杨老师很喜爱他的学生叶剑英,常常当面给叶剑英评点诗文,传授写作之道。叶剑英的作文在他刻意指点下不断长进。一次,他高兴地在叶叶剑英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社会活动能力强。校学生自治会成立初期,大家选举他担任会长。他和老师、同学磋商后,制定了《学生会章程》,立下了这样的宗旨:“昔人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福民。故学生在校,即当锻炼其身心,增进其学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之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学生自治可以适合以上要求,辅助学校之不逮。此本会成立之主旨也。”①叶剑英在学校的魁星楼召集学生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章程。 ①《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革命史》,中共梅州市党史研究室、东山中学编著 学生会在叶剑英主持和老师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国文、英文、数学、理化、科学、社会等研究社,设立演说会、游艺会、新剧社等组织,筹办了阅书报室、卫生部、营业部和球队,还出版了《东山月刊》。 学校门口的状元桥,东山上的千佛塔,校园里的魁星楼,是叶剑英和同学们经常聚会的地方。他们吟诗作文,谈古论今,每每满怀激情,高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叶剑英在文体活动方面,向来是一个积极分子。他不但胡琴拉得好,还会打洋琴,弹钢琴,吹喇叭。他还是一个讲古书的能手,说话幽默风趣,颇有演说技巧,一讲起古书来,很能吸引一些听众。状元桥头有一位做小买卖的杨老伯,听叶剑英讲“三国”就入了迷。他常常请叶剑英到那里讲“专潮,每次都是以茶水招待,并“赏”给花生米吃。叶剑英在新中国建立后,有次回梅县路过状元桥,还问那个小店铺和杨老伯在不在,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当年讲“三国”、吃花生米的故事。 在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东山中学开设了一个体育课目叫军事体育,这个课目不只是要求学生带上枪和体育器材到野外进行瞄准、刺杀等操练,有时还进行交战演习。“交战”双方,编成两个小队,制定攻守计划,从行军、宿营、野炊,到遭遇、交锋,都在野外进行实地演练。有时还点起松油火把到山上“打夜战”,做得很像一回事。校方很支持这项活动,有时杀猪宰羊,慰劳学生。叶剑英在上野操、“打夜战”中表现得很有组织才能,每当开展上述这几项活动时,老师和同学们便让他当“排长”和“连长”。 东山中学后面五华里处,有两处名胜叫大东岩和油岩寺。叶剑英常来这里跑步和游览。临毕业那一年的秋天,叶剑英特意邀请同窗好友到油岩野游。 他们一边游览景致,一边议论时事。当谈到窃国大盗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罪行时,大家莫不义愤填膺。对全国各地兴起的讨袁声浪,则击节赞赏。同学们互相勉励,希望毕业走出校门后能做一名讨袁大军中的马前卒。有感于此,他们纷纷吟诗言志。叶剑英凭高远眺,但见群峰起伏,气势雄伟。他稍加思索,出口吟道: 放眼高歌气吐虹, 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来无限兴亡感。 慰祝苍生乐大同。① ①《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1页。 众人听罢,拍手称好。叶剑英走进寺中,向和尚借来笔墨,挥挥洒洒将诗写到油岩寺墙壁上。这首诗显示出青年叶剑英向往大同世界的博大志向。 1915年秋,眼看东山中学第一届学生就要毕业了。身为学生会长的叶剑英和同学们准备编辑一本毕业生《同学录》。大家委托他来写一篇“序言”。 叶剑英推辞说,这篇领衔之作,应该由校长和老师来写。但校长和老师都认为叶剑英文笔好,仍然推举由他执笔。于是,叶剑英只好从命,写下了第一届毕业生《同学录》序言:“声华之友,以利相交,见利则争先,利尽交疏。道义之友,团结不懈,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他日东西异地,南北异途,显晦异时,荣枯异遇,回忆东山风雨,渺若江河……”据校长李泉隆和叶道英回忆,1938年,叶剑英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寄给东山中学的信中,还特意重抄这篇“序言”,附在信后,用以激励校友。 就在叶剑英即将毕业之前,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当时的省教育局通知梅县各中学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参展的学校有的是外国教会办的,有的是官办的,还有的是私办的。叶剑英和东山中学的许多教师、同学,都主张要集中时间和人力,办好本校的展览,充分展示学校的面貌。但校长怕得罪官方和其他学校,因而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主张展览规模要尽量缩校叶剑英与同学丘宏铨等坚持意见,并动员人力办起展览来。 校长对此事大为不满。他本来对叶剑英印象很好,没想到这一次这位高材生如此高傲,敢于触犯他的尊严。于是,便严厉训斥叶、丘,并以扣发毕业文凭相威胁,要求他们承认错误。 叶剑英一气之下,卷起铺盖回到了家。父母以为儿子毕业回来了,待儿子把事情经过详细说明之后,父母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对他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 叶剑英离开学校之后,师生们议论纷纷。校长有些后悔,便托人给叶剑英捎去一封信,劝他回校领取文凭,但信中仍不乏责备之意,希望他“认错”。 叶剑英读罢来函,仍不改初衷。他觉得应该承认错误的是校长,而不是自己。 他当即回信,拒绝返校。他在此信末尾表示,“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①叶剑英虽然被迫提前一个月离开了学校,但他对母校始终怀有深情。他投身革命后的几十年中,一直关心着母校的成长和进步。新中国建立后每逢重要的校庆活动,他都要写信或题词,表示祝贺。他还多次利用机会,回母校探望,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关心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始终没有忘记母校对他的培养教育。 ①访问卢伟良、张其标谈话记录,1987—1992年。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