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武警第一位女将军 | 上页 下页
一三


  【13、父亲的评分】

  杨俊生走进“红楼”时,苏联的导弹专家、教授已全部回国,并带走了许多核心技术资料和先进的试验仪器。当时,中国的导弹技术队伍整体上还不成熟,所造成的损失甚至空白,一时还难以弥补。

  “只有掌握尖端科技的民族,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戴其萼,一位俊生所尊敬的专业老师,在一次授课时讲,“只有掌握住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导弹尖端技术,国防才能强大,民族才有底气,才不会受人制约和摆布,达到这一目标,现在全靠我们自力更生,而且必须在你们这批学员身上实现!不能再迟了。”这声音,代表一个被激怒民族的倔强呼喊!

  俊生被震撼着,整个新一代的民族自尊被震撼着。时隔不久,有的同学因部队需要,被调往广西导弹部队。离别前,俊生、戎生这两位孩提时代的好朋友、在“八一”小学曾一起给毛主席献花的同班同学,相互击掌立誓:继承父辈的革命精神,为了强大国防,把青春无私地献给国防科技的现代化事业!

  自步入“红楼”之日起,杨俊生就“泡”进了导弹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的海洋里,数不清的数据,数不清的图纸,数不清的学术名词、概念,数不清的公式、计算,“泡”在了被解剖开的导弹、陀螺定向仪、一排排的自动化控制仪表旁……仔细搜寻、查对导弹“大脑”中每一根神经、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为了拓宽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周末,她谢绝了同学们的邀请,又“泡”进了图书馆,涉猎更多的相关专业书籍。

  为了了解世界上关于导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根据当时的条件,俊生努力“啃”俄语,并对照字典翻阅了大量俄文专业书刊资料。红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四点一线”,每天一圈儿,组成了她自己的“自动化仪表盘”,构成了哈军工6年的运行轨迹。这个“圈子”,既很小,又很大。小到在三尺见方的全国地图上“点”不出来,大到能容下祖国的全部领土、海疆。在这段时间里,按照离家前的约定,俊生提前给爸爸杨成武去了一封信:“爸爸,我首先作为一名小战士,其次作为您的女儿,回答您在两年前给我出的题目——军人的本质是什么?根据我目前的体会,答案应是:无私为国奉献、牺牲,这就是军人的本质。不知您能打多少分?”

  很快,父亲回信了。内容很简单:“俊生:来信收悉,看到了你的答案,我和你妈很高兴:作为军人和女儿,你都开始成熟了。我的批分:看实践。”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广袤千里、死寂沉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声巨爆、一片炽白,黑灰色的“蘑菇云”冲天而起,撕开了中国被核威胁久久笼罩的阴暗天空。它昂着骄傲的头颅,向苍穹伸展、伸展……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际“强权政治”的谈判桌上,中国将与核大国平起平坐!中国被核威胁、核讹诈的局面,将成为永远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乃至世界和平,将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中国对外宣称:“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声惊雷,这个场面,虽然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波和震撼力,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中,不亚于引爆了又一颗“原子弹”!

  当电波载着这一喜讯,传到“红楼”中杨俊生的耳畔时,她的心激动得似乎要跳出胸膛,大脑飞速地旋转——导弹!导弹是原子弹不可分割的载体,是原子弹的“孪生兄弟”,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杨俊生猜测:导弹研制步伐将大踏步前进!中国导弹技术的新一轮发展时代即将到来!此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胸中逐渐酝酿:第一步,排列出目前中国导弹“大脑”技术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作为今后选择主攻的方向目标;第二步,针对这些目标,尽可能搜集掌握国内外有关该目标的情况资料;第三步,在上述基础上,弄清楚达到每个目标道路上尚未解决的关键环节;第四步,疏通自己的“信息网”,联络“专家顾问团”,不断学习、积累。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