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一一九


  这封电报于18日酉时(17—19时)发出。按照韵目代日,地支代时的惯例,称之为“巧酉电”。这是一份从战略全局利益出发为本战区任务主动加码的电报,也是为未来战局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电报。

  毛泽东于8月24日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望转示(陈士)榘唐(亮)、叶(飞)(勇)及六、十两纵及炮纵坚决执行。”这样,就改变了“陈唐不可轻出陇海以南”和“陈粟六纵必须从内线”钳制敌人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陈栗与刘邓、陈谢三军共同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完善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布局。毛泽东的复电特别指出:“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据延安总部公布的战绩统计,1946年7月至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全军歼敌正规军46个完整师,其中华东歼灭29个,占63%;全军毙俘敌将军121名,华东毙俘65名,占53.7%;其中中将以上军官10名,华东占7名,不包括俘后潜逃的王铁汉;全军歼敌2万以上的大战役8个,华东占6个。),七月减员较多,无损大局。希望你们尽速赶至鲁西南,统一指挥西兵团各纵,配合当地地方兵团,完成中央付给我华东军的伟大任务。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种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07—208页。)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指示,粟裕反复思考,进入鲁西南以后,如何打好第一仗,夺取战争主动权。

  此时刘邓大军南进以后处境困难。中央军委、毛泽东连发急电,通报刘邓大军情况,指令陈、粟率部迅速南下歼敌,直接援助刘邓大军。8月27日的电报说:“敌大军向刘、邓追击,情况异常紧迫”,要陈、粟率六纵、十纵、炮纵“星夜兼程急进”,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歼灭与抓住几部敌人,直接援助刘邓”,“至急至要”。

  已进入鲁西南的陈唐叶陶5个纵队打得也很艰苦。在敌人重兵进攻下,部队频繁转移,一直受敌人尾追,未能摆脱被动,一个多月没有打过一个像样的仗。部队减员较多,思想较乱。有的干部说:“运动战,运动战,只运不战。我走弧形,敌走直线,敌人走一,我们走三,昼夜不停,疲劳不堪。”有的说:“这样下去,只有拖死。与其拖死,不如打死。”有的说:“鲁西南水多,泥鳅成了龙。吴化文是我们手下败将,居然敢跟着我们屁股追!”宋时轮则率第十纵队擅自撤到了黄河以北。敌人因此产生错觉,错误地判断“山东共军溃不成军,不堪再战”,“鲁西南共军陷入绝境,南有陇海路,东有津浦路,西、北两面有黄河,四面被围,无路可走”。过去敌人行动比较谨慎,现在骄狂起来,一个团也敢自成一路尾追。

  粟裕认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是尽快捕捉和创造战机,打一两个歼灭战。这样,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作战,才能迅速打开鲁西南局面,才能克服指战员中的思想混乱。他认为,当时已经具有打歼灭战的基本条件和可能出现的有利战机。我军与敌军在同样的地理、天候条件下作战,敌人在大雨泥泞中追击一个多月,也是疲劳不堪,而他们的素质和士气是不能同我军比拟的。我军实力虽然下降,但已经高度集中,完全可能对敌人造成战役上的兵力优势。同时,敌人骄狂失慎,错误地判断我军北逃,很可能分兵轻进,形成有利于我的战机。我军突然南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将大奏奇效。

  根据这样的分析,粟裕提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作战方案:

  第一方案:渡过黄河与陈唐会合以后,开个会,休息几天,补充弹药、物资,恢复部队体力,再打第一仗。好处是战役指导思想统一,布置周到,易于协同。不利之处是,敌人可能谨慎靠拢,或进入据点固守,不易分割歼灭。

  第二方案:在陈粟率六纵、十纵和特纵渡河次日就发起战役。由陈唐部将敌诱至距我渡河点以南三四十公里之适当地区,集中3个纵队,包围敌整编第五十七师或整编第六十八师,另以1个纵队钳制敌整编第五师(由第五军改称);第六纵队、第十纵队赶去参战。这样,可以出敌不意,易于取胜,而且能迅速打开鲁西南局面,及时南下豫皖苏配合刘邓大军。但战前来不及开会,不便取得密切协同,万一打不好,对整个战局不利。

  这时,陈毅已自渤海军区返回华野前指。陈毅同意粟裕的设想,并提议在作出决定以前征询陈上榘、唐亮、叶飞、陶勇的意见。

  8月30日,陈、粟又接到毛泽东署名的急电:“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4页。)

  陈毅和粟裕立即决定,采取第二方案,率领第六纵队、第十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与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纵队会合于郓城地区,相机歼灭北犯之敌。当天就发出“西字第一号命令”。陈、粟立即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第六、第十纵队渡过黄河,原在黄河以南各部亦遵令兼程急进。从9月3日到5日,3天之内,华野7个纵队及拨归陈、栗指挥的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就集结于预定作战区域。

  为了保证初战必胜,粟裕首先进行凋查研究,找西兵团一些同志谈话。他发现,在纵队以上指挥员中,对于要不要打这一仗,思想并不一致。多数同志主张打,也有打胜的信心。他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求战的心情甚为迫切。他们说:“曾几何时,我们在雨雪交加的鲁南,消灭了配属快速纵队的整编第二十六师,活捉了马励武;在沂蒙山区,消灭了蒋军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死了张灵甫。如今反被我们手下的败将追得东奔西跑,真是窝囊!”“我们和敌人所处的天候、气象、地形条件是一样的,敌人能打,我们为什么不能打?”一向英勇善战的“独臂将军”廖政国,为部队减员过大、作战被动感到痛心,一见到粟裕就掉下了眼泪,坚决要求打一个翻身仗。但是,有的高级指挥员主张休整一下再战。他们认为,敌人多路尾迫,密集靠拢,战机难寻;时值雨季,积水甚深,不便机动;没有后方,伤员安置困难;特别是部队减员多,消耗大,未得补充,实力大减,没有必胜把握。

  粟裕分析当时情况,认为统一作战指导思想是打好这一仗的首要问题。他向陈毅汇报了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设想。陈毅同意粟裕的意见。二人决定紧急召开纵队以上领导干部会议统一思想。

  会议在9月6日晚上举行,充分发扬军事民主,两种不同主张的同志畅所欲言,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粟裕针对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反复说明早打的必要性和取胜的可能性,阐述如何处理打和走的辩证关系。他指出,首先要承认困难,正确对待困难。我们外线出击以来,第一次脱离根据地作战,又逢大雨和洪水,确有不少困难,休整一下再打,当然好一些。但是,刘邓大军告急,毛主席电令我们迅速行动,积极歼敌,全力配合刘、邓,这是全局。局部必须服从全局,我们再困难,也要自己克服,尽力争取早打。要克服目前的困难,变被动为主动,关键是打好一仗。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只有打,才能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只有打,才能得到补充;只有打,部队才能得到休整。打好了,鲁西南根据地就能重建起来。对于敌我双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要作全面分析。当前部队虽然疲劳,但求战心切;实力虽然下降,但兵力已高度集中,完全可以造成对敌人的战役优势。敌人一个多月来对我军前堵后追,错误地判断我军向北溃退,因而骄狂失慎。我们利用敌人企图压迫我军退到黄河以北心理,将计就计,用第一、第三两个纵队诱敌北犯,敌人很可能分兵轻进,从而造成有利于我的战机。我3个纵队渡河南下,突然投入战斗,可以收到攻其不备的效果,取胜的把握很大。至于部队的思想问题,实践已经多次证明,打胜仗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好办法。

  粟裕列举实践经验,从理论上阐述了打和走的辩证关系。他说,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是处理好走和打的辩证关系。在敌人统治区内活动,不能只走不打。当然,不能盲目地打、硬打。但是,如果只有走,没有打这一手,那就走也走不好,走也走不了。当前要扭转战局,争取主动,关键是打好一两个歼灭战。至于战机问题,要作全面分析,既要看到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有利条件,还要创造有利条件。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条件,对同样的敌人作战,能否取得胜利,指挥员的分析判断和决心起主导作用。如果指挥得当,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反之,如果指挥失当,那就不能恢复主动地位,接下去可能是失败。

  经过讨论,统一了思想,大家决心打好这一仗,并且一致同意首先歼灭较弱的整编第五十七师,然后再视情歼灭整编第五师(即邱清泉的第五军)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