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
一一六 |
|
7月20日,粟裕再次来到观察所。他看到第一线部队正在英勇地攻击敌人的子母堡群,遭到敌人交叉火力封锁,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粟裕问随行人员:部队攻打子母堡的战术动作过去训练过没有?随行人员回答:攻打以地堡为核心工事的战术训练过,但对攻打这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群的战术没有训练过。粟裕说:这是一个教训啊!这次战役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要重视攻打子母堡的战术技术训练。随行人员提出一个问题:这次分兵出击,避开雨季,是不是更好些?粟裕说:这次作战,雨季影响很大。但是要知道,我们的行动是紧密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他们6月底突破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作战。我们在鲁西、鲁南、鲁中的作战行动,同他们互相呼应,是战略性任务。我们忍受一定伤亡、损失,是值得的必要的。 在观察所里,粟裕亲眼看到第九纵队英勇顽强作战的情况。在第九纵队正面,蒋军的主阵地高庄就有80多个子母堡。经过两天两夜激战,被第九纵队攻克50多个。蒋军依恃其优势装备,以强大炮火疯狂反扑。守卫在高庄西山的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一天之内连续打垮敌人13次冲锋。 战后,粟裕特地表扬了七十三团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他对第九纵队副司令员聂凤智说,在山上看得很清楚,七十三团方向打得十分激烈,敌人十一师的炮火集中倾泻在七十三团阵地上,七十三团打得英勇顽强。 此时整编十一师粮弹两缺,士气低落。胡琏惟恐落得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下场,急电蒋介石速派援兵,空投粮弹。蒋介石颁发手令,严令整编第九师、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六十四师、整编第七十五师增援。20日上午,国民党援军进至距南麻只有10公里的地方,并突破华野阻援部队阵地。陈、粟、谭估计歼灭南麻之敌尚需5到7天甚至10天时间,而手中已无预备队,不能增加打援兵力,以保证攻克南麻必需的时间。根据这种形势,决定于7月21日晚上撤出战斗,以造成敌人错觉,然后再捕捉战机歼敌。 南麻一仗,歼灭蒋军整编十一师少将旅长覃道善以下官兵9000多人,华东野战军付出了伤亡4000多人的代价,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打了一个消耗仗。 7月22日,华野南麻战役参战部队刚刚转移到临朐县城西南地区,就得到情报:从胶济线昌潍地区南下的李弥第八军奉令抢占临朐城,企图切断南北交通,威胁华野后方安全,但是第八军主力尚在进军途中。陈、粟、谭决定,乘敌人立足未稳,突然发起攻击,歼灭第八军于临朐城及其东北地区。 不料蒋军进展甚快。23日中午,李弥率领的5个主力团进入临朐城内,当天就控制了临朐城周围各个制高点,并且迅速构筑起每班至少1个地堡工事。得知这一情况,陈、粟、谭发出作战命令,于2月24日黄昏发起战斗,决定用速战速决的战法,歼灭临朐之敌。 命令刚刚发出,天气突然由晴天转为暴雨,顿时山洪暴发,河水泛滥,临朐城外一片汪洋,平地水深过膝,部队行动受阻,弹药受潮失效。蒋军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伺机反扑。天时地利都对华野不利。经过两天两夜恶战,华野部队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已攻入城内的7个连,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因为后续部队未能突人,众寡悬殊,伤亡过半。这时南线北援蒋军已经前进到临朐以南的三岔店地区,并且突破了华野阻援阵地。再打下去,对华野不利。陈、粟、谭决定,主动撤出战斗,转移到诸城、莒县山区休整。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中央军委于26日、27日先后复电同意。7月28日,陈、粟、谭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参战部队向胶济路北和诸城地区转移。 与此同时,华野进人鲁西、鲁南的5个纵队打得也很艰苦。部队在齐腰或齐膝的大水和泥泞中连续行军作战,80%的指战员烂脚,非战斗减员严重。第一,第四2个纵队各伤亡约5000人,非战斗减员各约5000人。第一纵队3个师,除第二师尚余2个团外,其余两个师均只有1个团。第三纵队第七、第九两师都缩编为两个团。第十纵队伤亡近2000人。部队实力大减,思想比较混乱,有些人对全国大反攻的形势发生怀疑,说:“反攻反攻,丢掉山东。” 由于“七月分兵”后几仗没有打好,有些人对“七月分兵”的决策发生怀疑。他们说:“七月分兵是否太仓促了?如果在内线再坚持两个月,避开七、八月的雨季,经过充分准备再出击,是不是要好一些?” 针对这一问题,粟裕回答说:“我们当年执行军委分兵的方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将眼光局限于山东,在内线坚持几个月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当时山东还有50多个县城在我手中,而且连成一片,胶东、渤海、滨海3个地区还可以回旋,在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但是,刘邓大军在6月底将南渡黄河,军委已经告知我们,我们必须以战斗行动来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当然,策应刘邓大军南渡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在7月初能集中兵力打一个像孟良崮那样的大仗,将敌人牵制在鲁中,对刘邓大军的配合将是有力的。无奈当时难以肯定数日内必有战机出现,而刘邓大军按军委规定日期出动,我们不能以作战行动作有力的配合,这对全局是不利的。这就是我们立即执行军委分兵的指示的主要原因。同时,集中与分散是兵力运用上的一对矛盾。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作战原则。所以集中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排除必要时的分散,分散也是对付敌人的一种手段。孟良崮战役发起前,1947年5月上旬,军委曾指示我们不要分兵。我们遵照军委指示改变了计划,但当时我们也不是绝对不分兵,而是留下六纵隐伏于鲁南。后来这一着在孟良崮战役时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分路出击,就可以将敌人扯散,而我军则可以由分散转为集中,以歼灭孤立分散之敌。也就是先以分散对付集中,再以集中对付分散。后来战局的发展果然如此,沙土集战役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512—513页。) 二、为华野几仗未打好引咎自责,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战争发展规律。 7月几仗没有打好,粟裕心情沉重。他分析几仗得失,认为“七月分兵”以后的作战行动,调动与扯散了敌人,打乱了敌人维持对山东“重点进攻”的部署,配合了刘邓大军在鲁西南的战略行动,这是战略上的胜利;但是,有几仗没有达到预定作战目的,打成了消耗仗,付出的代价较多,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作为负责战役指挥的指挥员,更应该引咎自责。 7月30日,部队在转移途中,陈毅、粟裕、谭震林发电报给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并报中共中央和刘伯承、邓小平,报告已经放弃临朐,同时报告:“我们接连几仗未打好,待检讨后,详细具报”。8月初,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益都地区,陈毅、粟裕、谭震林一起商议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向中共中央写报告。陈毅和谭震林提议,由粟裕起草南麻、临朐战役初步总结的电报稿。粟裕很快就完成了起草工作,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了两仗未能打好的原因,以及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8月4日,粟裕把电报稿交给陈、谭审阅。陈、谭都不同意电报稿上的意见,认为在战略指导上没有问题,而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 粟裕逝世以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份电报的手稿。现节录引起争议的部分如下: 陈谭粟报中央并华东局:未支(8月4日) 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经初步检讨,其主要原因分述如下: (甲)在战略指导上 (一)对整个反攻前途固可乐观,但对当前战局亦过分乐观,而对蒋顽继续维持其重点进攻之判断错误。当顽五军及欧震1兵团等西向以对付我榘唐及叶陶兵团时,即认为敌之重点进攻已被粉碎,故较肯定的认为南麻东里店等地之敌必会相继西撤,顽八军亦不敢进犯临朐,或即进入临朐,在知我主力回兵时,亦将迅速向昌潍退去,随之发生轻敌。因此,在具体部署上亦着重于截断敌人退路。但敌人并未退窜。斯时再调整部署,转移兵力,以攻击敌人,则我军又为雨水所阻,分割于沂河(南麻)及弥河(临朐)两岸,虚耗两三天时间,而敌人则控制有桥梁渡口,能将沂河以南之兵力集中南麻,弥河以东之兵力退集临朐城。此为天候之限制。但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敌人维持其重点进攻之判断错误。事实上,当时五军及欧兵团等之西移,并非对付刘邓,而系对付我分出之榘唐叶陶兵团,其全部兵力还是压在山东地区及华野身上,这只能说是敌人重点进攻的局部修改。直至临朐撤围,榘唐等与刘邓会合,敌人才有将桂顽转用于兰封之部署。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