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
六一 |
|
八、领导和指挥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人民斗争的胜利”。 1943年是苏中抗日根据地敌情最严重、斗争最艰苦的一年。日本侵略军为了实现它“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紧对华中占领区的控制和掠夺。鉴于对苏中“清剿”的失利,日军决定把“清乡”的重点由苏南转向苏中,并将易于分割封锁、对其威胁最大的第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实验区”。日本侵华派遣军总部决定由参加过苏南“清乡”的第六十师团(简称小林师团)接替在苏中屡遭失败的南浦旅团,并增调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等3个伪军师,集中1.5万余人的兵力,加上大批警察、特务和行政人员,兵力的密集程度为敌后华中战场所罕见。他们企图在6个月内消灭苏中新四军主力,摧毁苏中抗日民主政权,并且“扫荡”一切“敌性军队”,在苏中建立起彻底的殖民地化统治。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扬言,要把苏中新四军赶到黄海边统统消灭,在江北造成一个“大东亚圣战的华中确保区”。 苏中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能不能打破敌人的“清乡”?反“清乡”斗争应当采取什么方针?成为当时战略指导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伪军这次“清乡”,是在苏南“清乡”的基础上进行的。苏南区党委和第六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战,转而采取合法斗争、隐蔽坚持的方针,第六师指挥机关和所属第十八旅等部队先后撤到苏中。日伪军认为他们胜利了,因而视苏南“清乡”经验为法宝,企图在苏中如法炮制。在新四军内部,也有人从苏南反“清乡”斗争中得出消极结论,断言敌人的“清乡”是“不可打破的”,只能采取合法斗争、隐蔽坚持的方针。1942年10月举行的南坎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提出的“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口号,大家很受鼓舞。没有过几个月,面对突然紧张的形势,有的干部、群众的思想弯子一下子转不过来,或者对形势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或者对坚持原地斗争消极悲观、惊慌失措。 作为苏中区的主要领导者,粟裕对形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在南坎会议上作总结报告时指出:“假如我们准备不充分,就不能顺利的配合全面反攻”。粟裕认为,中共中央提出今年打败德国、明年打败日本,是在欧洲建立第二条战线的前提下作出的断言。因此,他在总结报告中特别提醒大家,要认识到“即使明年开始反攻,也并不是说明年我们就可以回家或到上海过年。我们还要准备也许还要多吃几年苦。我们还要认识我们的弱点,即在抗战中我们的力量虽是大大发展了,并且控制了广大的平原地区,……然而我们所在的平原只不过是乡村,主要交通线及城市仍在敌人手中”。“我们的技术若不能提高,装备若不能改善,反攻是谈不上的”。“我们要估计以后斗争会更尖锐,将要遭受更多的困难和可能更大的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战略指导上要非常谨慎小心。而且敌人可能抢在同盟国反攻以前来解决中国问题,把中国作为他的赌本,因此敌人必将更加强对敌后的控制,这就是接近胜利时的困难”。“因此必须保存我们的力量”。“总之,反攻是要付出代价的,空喊毫无用处,必须切实准备好雄厚的实力”(《粟裕论苏中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19—220页。)。 粟裕这些卓有远见的科学论断,为苏中迎接艰苦的反“清乡”斗争提前作了思想准备。 粟裕和苏中区党委诸同志一起,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统一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制定反“清乡”斗争的方针政策上。 粟裕明确指出,1943年将是苏中抗日斗争最尖锐最艰苦的时期,也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在指导思想上,要全面地分析斗争形势,正确地掌握斗争方向,防止和克服消极退却和盲目硬拼两种片面性,在坚持原地斗争、保存有生力量的总方针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坚持原地斗争中反对盲目硬拼,在保存有生力量上反对退却逃跑。 1943年1月,粟裕向苏中区全体共产党员和干部发出5项政治号召:一切为了坚持原地斗争,反对退却逃跑;一切为了胜利,反对盲目硬拼;一切为了革命利益,反对个人打算;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要做困难时的英雄;巩固党内外团结,维护党的绝对领导。他强调指出:“根据地是我们生存、发展、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没有了根据地,我们就失掉了一切。所以,每个同志都要下定决心坚持斗争,要有为坚持苏中根据地而流最后一滴血的精神。我们有绝对胜利的把握。退却逃跑、流寇主义的思想,只有陷自己于绝境,我们全区党政军民都应坚决反对。”(《粟裕论苏中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78页。) 粟裕又强调指出:“虽然,我们有着坚持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和决定胜利的主观力量,然而胜利需要争取才能得来,决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粟裕论苏中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78页。)他要求大家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迎接更加艰苦更加复杂的斗争,并且准备在必要时作出最大的牺牲,夺取反“清乡”斗争的胜利。 经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工作,不到半个月时间,干部、群众的情绪就稳定下来,满怀信心地投入以反“清乡”为重点的斗争。 粟裕依据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总方针,认真研究苏南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从苏中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苏中反“清乡”斗争的方针政策。他认为,苏中反“清乡”应当采取不同于苏南的方针。苏中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如果苏中不能保住,势必将敌我斗争的第一线向北推移到盐阜和淮南、淮北诸地区,显然对全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他和苏中区党委诸同志一起制定了“以公开的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苏中反“清乡”斗争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批准。 粟裕认为,实行这样的方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自己一方来说,已经具有必需的条件:第一,第四分区的地理状况虽然与苏南大致相同,临江濒海,水网交织,交通便利,有利于敌人活动,但它背靠大块根据地,有苏中全区支援。第二,苏中有坚强的武装力量,有在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可以在军事斗争中取胜。第三,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同敌人的反复激烈斗争中坚持和巩固起来的,全区人民和各级组织经受过锻炼和考验,并且已经取得反对“清剿”即“机动清乡”的斗争经验。第四,苏中区领导已经作了应付最坏形势的准备,在领导体制、斗争方针、组织形式、作战指导、物资储备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全区领导处于有准备状态。从敌人一方来说,日军调小林师团代替南浦旅团主持苏中“清乡”,使长期盘踞苏中的南浦惴惴不安,他既怕小林插足分肥,又怕被远调到太平洋作战,企图维持现状,因而对“清乡”采取一定程度的消极态度。日军为了加强对伪军的控制,对苏中原有伪军实行强制改编,扫除一切“敌性军队”,以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主任兼保安司令张北生为代表的新派伪军,对以李长江、杨仲华为代表的旧派伪军实行打击、吞并政策,因而激发日军内部、日伪之间、伪伪之间的矛盾斗争,削弱了敌人“清乡”的力量,给我们造成了可乘之隙。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战胜敌人“清乡”的有利条件。 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鼓舞群众的斗志,粟裕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抓住敌人“清乡”尚未准备就绪、日伪军调防和某些据点空虚的有利战机,对日伪军发起军事政治攻势。2月23日,粟裕亲自指挥第一师教导团主力发起曹家埠战斗,并把轻易不用的山炮拿出来参加战斗。他说:“把大炮用上,可以更加坚定群众坚持反‘清乡’斗争的信心。”结果,几炮就把敌人的大碉堡轰开了,全歼曹家埠据点伪军1个营200多人,乘胜拔除孙家窑等伪军据点。紧接着,第三旅和第四分区主力相继攻克三阳镇、悦来镇等日伪军据点12处,摧毁敌军碉堡40余座;还以部分兵力挺进长江北岸,掩护群众烧毁日伪军用以构筑篱笆封锁线的大批毛竹。同时加强对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促使南通伪军500多人逃亡,海门伪军中立。这一系列凌厉的军政攻势,迫使日军推迟开始“清乡”的时间,也使苏中军民增强了反“清乡”斗争必胜的信心。 1943年4月,从日伪军占领区送来情报:敌人原定于3月1日开始的第一期“清乡”,因为第一师部队攻克曹家埠等10多处据点、烧毁用以封锁“清乡”区的大批毛竹,被迫推迟到4月10日。据点里纷纷传说:“粟裕已经率部北去”,“清乡不需3个月就可成功”。粟裕闻听微微一笑说:“这是敌人在说梦话。现在日本人、汪精卫都落下了极度困难的深渊,败局已定,但是他们还要穷凶极恶地进行垂死挣扎。我们也还要同他们作艰苦的坚决的斗争。”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