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一五


  怎样确定作战方向呢?毛泽东的形象比喻,给粟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毛泽东说:现在敌人的阵势是只螃蟹,两边两只大钳子,中间是个软肚皮。软肚皮好打,但搞得不好,钳子就会夹过来。毛泽东又精辟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斗争:蒋介石一贯借刀杀人,扫除异己。红军先打中间软肚皮的杂牌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不会积极前来救援。战局发展完全如毛泽东总政委所料,红军从富田、东固之间打起,对准中间软肚皮的上官云相、孔繁祥两支北方部队开刀,长驱15日,横扫700余里,一直打到福建省的建宁。敌阵左翼蒋介石的“四大金刚”陈诚、罗卓英、赵观涛、卫立煌四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都没有出动;右翼蔡廷锴、蒋鼎文两支部队也是作壁上观。红军顺利捅破了“软肚皮”。国民党军队的“一字长蛇阵”全线崩溃。5月31日,蒋介石的第二次军事“围剿”以失败告终。

  粟裕经历了第二次反“围剿”的高层决策过程,又在师的领导岗位上参加了作战的全过程。他深刻体会到第二次反“围剿”,是正确选择打击目标的一个典范,毛泽东、朱德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红军和根据地优势,准确选择歼击对象,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一般说来打仗总是先打弱敌。但什么是强敌?什么是弱敌?粟裕认为这些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强敌因未展开,虽强犹弱;弱敌作困兽斗,虽弱亦强。所以,强与弱因时因地因情况不同而变化着,关键在于正确判断,难就难在正确选择。粟裕钦佩毛泽东、朱德对这个作战原则的运用得心应手,深受教育,深得教益。

  蒋介石第三次军事“围剿”来势之快,出乎红军意料。蒋介石集中30万兵力,亲赴南昌行营指挥,并变换作战方针,实行分路围攻、长驱直人战略,趁红军主力还在分散做群众工作之机,急速推进到苏区中心地区,占领了东固、富田、东韶、黄陂等许多地方。毛泽东、朱德快马传令,3万多红军主力部队日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回到了苏区。毛泽东、朱德灵活指挥红军避强击弱,先打上官云相。

  8月7日至11日,红军接连打了3个歼灭战,毙、伤、俘敌1万多人,从被动中初步夺得了主动。毛泽东、朱德又充分利用在苏区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故示假像,牵着敌人穿行于高山险路。敌人像匹瞎马乱奔了两个月,有3个师在运动中遭到红军歼灭性打击,其余部队受尽苏区军民不断袭扰和坚壁清野之苦,哀叹“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就在此时,两广军阀趁蒋介石陷在江西脱不出身,向湖南衡阳进兵。蒋介石一时变成两面受敌,不得不对红军实行总退却。红军趁势分路出击,又歼敌2万多人,赢得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在敌人撤退的时候,红四军和红三军团联手打了一场恶仗,对手是战斗力很强的蒋鼎文、蔡廷锴。双方打到最后都急红了眼,蒋、蔡集中军官、军士冲锋,红军则集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拼杀。双方伤亡都很大。粟裕率部参加了这场恶战。他认真总结这一仗的教训,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和敌人硬拼,因为敌人已经决定撤退了,又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他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名战场指挥员,随时都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切忌感情冲动,特别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保存有生力量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粟裕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作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毛泽东、朱德用兵之灵活,创造和捕捉战机之巧妙,深为钦佩。他细细体会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感到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战争指挥艺术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从此,随着职务的变化,粟裕处处注意学习和研究指挥艺术,特别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的军事运筹,逐步达到了很高境界。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1931年11月,粟裕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不久中央军委在江西瑞金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红军学校),叶剑英担任第一任校长。红军学校下设4个连,粟裕被调任三连连长。红军学校每期学习3个月。四连即政治连是第二期成立的,粟裕又被调去担任政治连连长。叶剑英调任红军参谋长以后,肖劲光、刘伯承先后担任校长。政治连有400多名学员。粟裕对学员要求很严格,又处处以身作则做榜样。每天的军事训练很紧张,粟裕和3名排长亲自讲课做示范。负责讲军事课的还有伍修权、朱瑞等。政治连特别重视政治教育,教员中有从苏联回国的蔡畅、郭化若等。红军学校经常请一些领导人来校作报告,邓颖超就给大家讲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课。

  政治连住在一家祠堂里,尽管很拥挤,粟裕还让腾出一间洁净明亮的房子,布置成为“列宁室”,墙上贴着标语、地图,桌上放有书报,训练之余大家都爱到这里来看书学习,开展娱乐活动。粟裕经常和大家一起唱歌做游戏,辅导文化低的学员学文化。政治连的墙报办得很有特色,版面是一块布,贴满稿件,挂在“列宁室”墙上,每周出一期,都是学员自己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连队和学员身边的新事。政治连学员毕业回到部队,许多人担任了政治指导员,为加强红军的政治建设作出了贡献。1960年,粟裕去广州,同当年在中央苏区红军学校政治连学习的廖冠贤不期而遇。二人回忆起将近30年前的这段难忘经历,粟裕动情地说:“红校四连的同志们多数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至今留下已知道的,只有你我二人。我们是幸存者,创业难啊,不要忘记死难的烈士!”

  1932年2月,在红军学校带过两期学员的粟裕,被调回红四军仍任参谋长。1932年12月,粟裕被调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师长。半年后学员毕业,教导师随即解散。1933年1月,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十军奉调到了中央苏区,和红三十一师合编成立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肖劲光,粟裕被调去担任参谋长,不久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六、坚持正确路线,反被左倾领导内定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规模超过了以往几次,集中50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同时进一步加紧经济封锁。这时王明左倾错误已经扩展到中央苏区,毛泽东被排挤出了红军领导岗位。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是周恩来、朱德指挥的。他们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用兵,先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再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粟裕所在的红十一军在东线福建方面作战。周恩来、朱德命令红十一军伪装红军主力,执行牵制任务。

  2月中、下旬,粟裕协助周建屏军长、肖劲光政委率红十一军先打新丰镇,再东渡抚河,大摇大摆地向黎川前进,迷惑、吸引敌人,掩护红军主力秘密转移到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在宜黄的黄陂山打了个漂亮的大兵团伏击战,全歼敌五十二师,五十九师仅一个团逃脱。3月中旬,红十一军再次奉命担任钳制和吸引敌人先头纵队的任务。粟裕精细筹划,在地方部队配合下,牵着敌人先头部队鼻子加快南进步伐,与后续部队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为主力红军创造了各个歼灭的战机。埋伏在东陂地区的主力红军又打了一个漂亮的山地运动战,一举歼灭敌十一师大部和第九师一部。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结束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进一步发展,命令红军部队进行所谓“不停顿的进攻”。5月,粟裕与政委肖劲光奉命率红十一军进攻江西东部的硝石。驻防硝石的是1927年在湖南发动“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部第二十四师,战斗力比较强。红军战士恨透了许克祥,仇人相见,战斗十分激烈。天下着雨,红二十八师攻打一个山头失利,形势紧张。粟裕和肖劲光闻讯赶到前沿,组织部队再次冲击,迅速把敌人打垮了。

  红二十八师乘胜追击,没有料到敌第二梯队突然从红军后面打了过来。这时粟裕手中已没有部队,情况极其危险。粟裕立即带领身边的警卫人员冲上去堵截,压住敌人进攻。一颗子弹飞来,击中粟裕左臂,血管被打断,鲜血直流,粟裕当场昏了过去。幸好身边的警卫员懂得一些急救知识,迅速用绑腿把粟裕左臂上部扎紧,止住了流血,又找来担架,抬着粟裕送往20多公里外的救护所。山道崎岖,雨大路滑,走了三四个小时才送到。第二天,粟裕负伤的左臂肿得像腿一样粗,皮肤变成了紫褐色。救护所见伤势严重,连忙把粟裕转送到了军医院。医生一检查,子弹是从左前臂的两根骨头中间穿过去的,骨头都伤了,还打断了神经,已经感染,出现坏死现象。医生决定立即截肢,否则有生命危险。粟裕想,只剩下一条胳膊,在前线作战该多不方便,坚持不截肢。他对医生说:“即使有生命危险,我也不锯胳膊。”医生只好尊重粟裕的意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