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三毛情事 | 上页 下页 |
四四 |
|
德国教师的眼睛在星光下闪着泪光。 接吻的时候,他们都睁着眼睛,和天空中所有的星星一起快活地眨着眼睛。 睁眼睛不是因为怀疑,更不是因为不放心,而是为了看清楚对方为着自己而显露的幸福的表情。 第二天早晨,这对订下终身的情侣到重庆南路的一间印刷厂去印名片。 名片是两个人的名字排在一起,一面德文,一面中文。挑了好久的字体,选了薄木片的质地,一再向重庆南路那家印刷店说,半个月以后,要准时给我们。 那盒名片直到今天还没有去拿,17年已经过去了。 说“好”的那句话还在耳边,挑好名片的那个晚上,我今生心甘情愿要嫁又可嫁的人,死了。 ——三毛《求婚》 德国教师死了,心脏病突发而死,死的时候,脸上仍带着幸福的微笑,躺在Echo的怀中,死得很安详。 Echo抚摸着他仍然温热的脸庞,唇上还残留着他的缠绵。 Echo用舌尖痴痴地舔着自己的唇,要留住他的每一分味道。她紧紧地搂着他,谁也拉不开,直到尸体渐渐冰凉。 埋葬的时候,Echo很安静,所有的痛苦和不幸全裹在一袭黑衣下。 墨镜后面,她的大眼睛空洞地圆睁着,直勾勾地看着他的棺材被抬入地下,冰冷阴暗的地下。 铁锹的声音,铲土的声音,泥土洒在棺材上的声音……Echo的脑海中浮现出的却是一幅美丽的画面:皎洁的月光下,日月潭边,潭水粼粼地闪着光。夜风凉凉地吹拂,头发和柳枝一起轻轻地飞扬。 德国教师和Echo静静地相依偎在潭边,Echo的头靠在德国教师的肩上,德国教师轻轻用手揽着她的腰。 “Echo。”德国教师轻声地唤她。 “嗯——”Echo柔声应着,把头慢慢抬起来,无限妩媚地迎着他温柔的眼波。 他将地拉入自己的怀中,双手轻轻环着她。两人四目相望。 他轻轻地抚弄她的面颊,用手指梳弄她的秀发,柔声说:“Echo,我祝福你,祝福你一生永远幸福,而且,我希望这个幸福是我给你的。” 葬礼过后,Echo一直很“听话”,没有大哭大叫,也没有大吵大闹。在家中,父母叫她吃饭,她虽然食不下咽,如同嚼蜡,但她仍然机械地不停往嘴里扒饭,一口一口硬吞下去,和着她生命中不堪言的苦涩,和着命运之神对自己的刻薄,和着自己如暗河一般在心中无声流淌的泪水,吞下去;父母叫她睡觉,她从不反抗,踱到床边,像僵尸一样直挺挺地倒下去,和衣而卧,不盖被子,睁着眼睛直到天亮,滴泪不流。 一天,她终于开口说话,告诉姆妈她要上街逛逛。 她没有逛街,去了一个朋友家。 在朋友家里,她趁朋友接电话的时候,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朋友接完电话,发现一身黑纱的她已经躺在了冰凉的地上,药瓶滚落在一边,嘴角挂着一个凄迷的笑。 情深缘浅不得已,只求生死在一起。 Echo一心求死,但上帝第二次将她的死亡申请书退了回来。 Echo被抢救过来。 看着泪流满面的父母,她不再有愧疚,而是怪责他们残忍。 第二次自杀未遂。 死也并不比生容易多少。 死不了,便活吧。 Echo看看病房里雪白的天花板,呆呆地想。她知道只要活着,生命便永远在等候,等候那未知的伤口。不管是怎样的喜乐,最终必然是伤口,未知的只是受伤的过程,不知道下一刀会从哪儿割下去。 求死不能,生又何惧? Echo几乎想疯狂地撕裂自己的衣襟,挺立着,把自己的胸膛裸露在岁月这把无情的刀下,高傲地抬着头,厉声一喝:“来吧!” Echo被救活过来,两次自杀的体验却带给她对死的渴望:只要活着,生命便永远是一场痛苦的。等候,喜乐哀愁尝遍,繁华落尽以后,难逃的是最后的悲哀。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欢笑和眼泪,一切全都会失去。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归宿,死亡结束了这场痛苦的等候,不用再漂泊,不用再受伤。 当她重新鼓起生命之帆,再次让生命之船出海,死的渴望并没消失,它潜伏在Echo的心底,潜伏了Echo的一生。 女儿能够鼓起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做父母的自然最高兴。 父母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子女能快乐平安地好好生活。 Echo的父母不知道死对她来说,已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渴望,一个躲避风雨伤害的安乐港,一个结束受伤的最佳手段,一个最终的归宿,死是一种幸福。 Echo能再度鼓起勇气,对父母来说,是一种放心,一种骄傲。 母亲缪进兰女士在《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中说: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不能忍受虚假,或许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缪进兰知道不能忍受虚假,求真是女儿的个性,但她却不知道就是为了这点个性,女儿的内心经受着怎样痛苦的挣扎。 凡是父母,都是同样的想法。(这里的父母限于疼爱子女的父母)他们认为:只要他们爱孩子,便是对子女最大的好。但他们忽略一个问题——他们所谓的好,是从他们自己认为的标准来衡量的。从这种标准出发的爱,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适宜的,因为这样的爱由于太强烈、太彻底而太主观太专断。他们忽视了对孩子的心态的关照,他们忘了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对孩子的一切给予都是基于他们对孩子的需求的武断的主观臆测上。这种武断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是天然的,是善良的。 这是父母之爱的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它的弊端。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