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沈从文传 | 上页 下页
重返北平前后(3)


  有个未识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个“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又有余力作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位作家卖20张条幅字,作为对于这种善意的答谢。这种字暂定最少为10万元一张,我的办法是凡是要我字的,可以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这个社会太不合理了,让我们各尽所能,打破惯例作点小事,尽尽人的义务,为国家留点生机吧。

  你们若觉得我这个办法还合理,有人赞助,此后我还想为几个死去了的作家家属卖半年字。这些人的作品,可能是你们在作学生时代常常接触,影响到你们很大,他们的工作意义极有助于文学进步和社会重造,却死于工作辛勤或时代变乱中。我们值得从这个方式上表示对于人类的爱和文化知识的尊重。扩大我们的爱憎和尊重,注入于我们工作中,生活中,信仰中,社会明天就会不同得多!

  沈从文启

  1947年9月这位未识面的青年作家,就是诗人柯原,时年16,就读于河北高等工业学校,参加进步文学团体,经常在沈从文主编的《益世报》、《平明日报》的文学副刊上发表诗作。30多年后,柯原回忆这段往事说:

  1947年秋,我的长期当小职员的父亲,因年老被裁失业,患了急性肺炎。当时医疗费十分昂贵,如今很普通的一小瓶盘尼西林(青霉素),当时就要10几万法币,我家中只靠姐姐当小学教师的微薄工资,以及亲友的接济度日。父亲的治病及去世后办理丧事,使家中负了一笔债,母亲和姐姐都十分愁苦。这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沈老师写了一封信,打算预支些稿费,以偿还部分债务。沈老师对此十分关心,马上写了信来,提出为我义务卖字。接着,就在《益世报》文学周刊上登了启事,大意是:为一家庭遇到困难的青年作者义务卖字,愿购者可将要求写的规格、内容等,寄到沈从文处,由沈按要求书写后,通知购买者将价款寄到该青年家中。沈老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书法又是很受人喜爱的。在启事刊出后,就有不少人写信购买。当然,这些人大抵也不是什么阔佬,而是凭着同情心来援助一个青年诗人的。记得当时我收到的寄款就有20多份,每收到一笔钱心中都是热乎乎的,有的人还写来了亲切的问候。这是在当时情况下,沈从文老师对一个无名诗人所能尽的最大限度的捐助了。由于这笔款,终于将家中的债务还清了。母亲得知此事后,一直在叨念和祝福这位没见过面的好心肠的教授。

  即便是困居云南期间,他也从未为自己卖过一张字幅。这大约也是在欲助乏术情形下,不得已打破惯例的。在沈从文的生活道路上,他自己也曾陷入困境,并得人之助。因此,他能推己及人,尽其所能慷慨助人,并始终信守着这一可贵的为人之道。为柯原卖字,只不过是许多同类事迹中的一例。这既与他的经历有关,也得之于他所具有的善良热情、慷慨好义的苗族血缘,同时又出自他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同情的渴求。

  然而,这一件本身并无奇光异彩的普通人事,却作成了此后30余年的一段人生传奇。1948年,柯原穿越国民党的封锁线,进入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入华北大学学习。1949年又随人民解放军南下,遂失去了与沈从文的通讯联系。在此后长达3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因不间断的政治运动,一种无形的障碍梗阻在这新老两代作家之间。由于与沈从文曾有过的这段因缘,柯原还受到过政治上的牵连。直到1980年,柯原去北京出席“自卫还击作战征文”授奖大会时,才第一次与沈从文见面。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长长的30年啊,在同一块土地上,却形成了长长的生活的、感情的断层。直到80年代,终于走到了断层的尽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