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瞿秋白传 | 上页 下页
六 赤都心史(10)


  瞿秋白是带着病参加会议的。在高山疗养院的一个多月中,他感到恬静,有时也感到精神的疲乏。“远东大会召集,用得着我这‘东方稚儿’,于是出高山——陡然呼吸一舒,好一似长夏清早,登高山而望晓霞”。“一望远东,紫赤光焰,愈转愈明,炎炎的云苗,莽然由天际直射,烘烛烈烈,光轮轰旋,——呀!晓霞,晓霞!此时此际,未见烈日,——也许墨云骤掩,光明倏转凄暗,不然也只遥看先兆,离光华尚远;然而可以确信,神明的太阳,有赤色的晓霞为之先声,不久不久,光现宇宙,满于万壑。”瞿秋白是以欣欣之情,震烈之感,不期而自视晓霞的。他用浓郁的诗情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思辨。他以“黑云”,比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势力,以“晓霞”、“神明的太阳”,象征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兴未艾和必然走向最后胜利。作者以瑰丽的想象,磅礴的气势,抒发了一股昂扬奋进的战斗精神和必达目的的坚毅信念。这一篇短文《晓霞》,与瞿秋白在莫斯科两年中所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著作中的许多文章一样,以他严肃的、深刻的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思索,表现了他的目光的高瞻,视野的广阔,抒发了他的奋发、激昂、执着、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他的极其富于诗人气质的个性,尤其以其特有的描绘现实的方式,展示了新的文学天地。这种风格,在瞿秋白的散文中一直保持着,直到后期也是如此。当然,由于自幼的古典文学的薰陶,他的散文语言,带有比较明显的文言的痕迹,这是他散文的特点,也是他散文的缺点。

  ①②《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第2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参加远东会议,实在使瞿秋白过度的兴奋。但是,他的病本来就不轻,医生说他的一叶肺已经溃疡,只能支持二三年。他除了作为参加会议的代表,还担任会议的翻译工作,很是劳累。因此,当大会闭幕式移至彼得格勒举行时,他便病倒了。他从旧帝国国会的会议大厅勉强走回国际旅馆,血痰又出现。他高烧昏睡了四五天。2月7日,在模糊梦寐中,被送回莫斯科,又住进高山疗养院。在病榻上,他把吊灯拉下拴在床架上,躺在床上看书,俯在枕上写作。从2月9日到3月下旬,先后写成《彼得之城》、《俄雪》、《美人之声》、《阿弥陀佛》、《新村》、《海》、《尧子河》、《新的现实》、《生活》等文。约在4月中旬,出高山疗养院,又连续写通信《赤俄之第四年》、《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一九二二年之亚欧与苏维埃俄罗斯》、《全俄共产党第十一次大会》、《日诺亚会议后之中俄外交》、《世界劳工统一战线与莫斯科》、《知识阶级与劳农国家》、《海牙会议与俄罗斯》、《欧俄新订之劳工保险法》、《欧俄国内商业之新发展》、《海牙会议后欧俄经济之前途》、《苏俄一九二二年之丰收》、《新经济政策之因,旧政治思想之果》、《劳农俄国之经济前途》等文,从莫斯科寄给北京《晨报》。《晨报》对瞿秋白的来稿,均冠以“莫斯科通信”字样,专栏发表。自1922年7月到11月共发表通信十七篇(其中有的文章续刊四、五次)。可以这样说,瞿秋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

  1922年11月5日到12月5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举行,中国共产党派出由陈独秀、刘仁静等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大会。瞿秋白做为中共代表团的译员,也参加了大会。会议讨论了东方问题,通过《东方问题(提纲)》,指出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强调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会议还制定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1月12日)即《一月决议》,其中的基本思想是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大会结束后,陈独秀鉴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请瞿秋白回国工作。瞿秋白也考虑到在苏俄“研究社会哲学的理论如此之久,而现实的社会生活只有俄国历史的及现今的环境,中国社会呢?客中中国书籍没有,不用说现代的不能研究,就是历史的都不成。”于是决定回国。

  ①《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1卷,弟2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922年12月21日,瞿秋白告别了生活和工作了两年的莫斯科,登程返国。

  离别两年于兹的俄罗斯大地,瞿秋白感慨不已。“我离俄国,真正有些低徊不舍的感慨,——那一种纯朴自然,新生的内力,活泼泼地向上的气象是有叫人留恋之处,虽然也有不少糊涂颟顸的蠢气,却不害其为世界第一新国,——劳农的国家。”正是在这样一个国度里,经过两年的磨炼,学习,思索,探求,青年的瞿秋白开始走向成熟了,在世界观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将返回故园——

  苦难深重的祖国,献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智慧。

  ①《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1卷,第2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