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彭德怀传 | 上页 下页 |
救贫风波(2) |
|
彭得华一路疾走,夜半来到长沙南易家湾湘江岸边,一个叫罗六十老倌的渔翁将他撑过了江。彭得华身上分文没有,罗老汉并不要钱,彭得华十分感激。9年后,他率红三军团攻下长沙,特地到易家湾来寻老倌,给这位年近70的恩人送去几块钱和一些米。 彭得华跳下罗六十老倌的船后,连夜赶路。天将破晓,来到湘潭城南八总大仙桥河边的郭得云家。郭得云是彭得华人伍时的班长,曾在清末湘军四十九标(相当现在的团,当时湖南有四十九标和五十标)当过兵,参加过辛亥革命,富有正义感,因愤恨军阀混战,弃职回家做皮匠,生活清贫,不失骨气。彭得华对他十分敬重。此时,彭得华有家不能归,故来投奔他。郭得云见彭得华深夜赶来,必有急事,问明原委,忙把彭得华领到小楼上的里屋藏身。 彭得华所在连队得知省署下令缉拿彭得华,顿时震动。彭得华被捕后逃脱,大家又十分庆幸。李灿、黄公略等在一起商议,他别无可去之处,便让李灿到郭得云家寻找,果然找到。 郭得云考虑到易家湾镇上人多眼杂,不甚安全,带着彭得华到熙春门外他的外甥李家住下。彭得华在那里看了郭得云送来的《资治通鉴》,可见他的读书能力已有相当的提高。 转眼已近年关。一日,李灿、黄公略和张荣生一起来到李家,给彭得华送来些钱,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说省署当局正在筹办湖南陆军讲武堂,招收尉、校级现役军官,要彭得华设法改名去投考。 自从实行了第一次救贫活动,彭得华开始认真地自省:“杀一两人无济于事,不能解决问题”,“打抱不平的做法,行不通”。④感到要想救国救民,并非易事。郭得云比彭年长10余岁,历事较多,认为应当有一个团体、一个主张才好。彭得华提出已有救贫会组织,还需要定个章程。于是,他们共同议论出4条,内容大约有灭财主,平均地权;灭洋人,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发展实业,救济贫民;实行士兵自治,反对笞责、体罚和克扣军饷,实行财政公开。⑤这几条,反映出当时湘军中这几个下级官兵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也反映了他们想团结起来改造湘军的愿望。 这时,救贫会共有9个人:黄公略、王绍南、张荣生、魏本荣、李灿、席洪全、李力、祝昌松和彭得华。 彭得华在湘军已度过了整整6年。从此,他放弃了少年时代学易参政打富济贫的梦想,立志于救国救民,尽管还看不清具体的道路。后来,他对自己当兵的前6年作过一个总结:“1916年到1921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5年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而我处于被严格封锁的军营中生活,像海洋上的孤舟,隔离了与国际、国内革命思想的联系,没有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抱着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⑥ 久住李家不是出路,彭得华去了广东,投粤军许崇智的鲁广厚独立营当连长。鲁广厚原是彭得华在湘军中结识的朋友。不久,鲁营被陈炯明部击溃。彭得华见鲁生活阔绰,胸无大志,便决意回家。 彭得华返回湖南,即去看望郭得云。郭得云因患伤寒去世。其父郭老倌悲伤过度,也一病不起。彭德怀后来忆及此事,深情地写道:“生平良友,未得一谈,至今忆及,犹为痛惜!郭氏父子克己为人,勤俭一生,同许许多多的贫苦人民一样,牛马式的生活结束了一生!”“留下幼儿郭炳生,14岁,替其抚养成人,后参加红军,在粉粹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后,叛变投敌,子不如父,甚为可耻!”⑦ 彭得华回到家里。伯祖父已去世,大弟在湘潭捻棕绳,二弟在家务农。彭得华问乡里的情况,父亲叹了口气,告诉他:“官府预征田粮,东家就加租。羊毛出在羊身上,总是作田人吃亏。东家每亩加租二斗到三斗谷,作田人交东家押租银子,每百两息谷五石;作田人向别人借银子,每百两息谷却要十二石,这两头削,作田人还不穷吗?”⑧ 彭得华在家务农。82岁高龄的祖母,有一桩心事:要彭得华成亲。彭得华应允了,但提出一条:人要我自己选。 离彭家围子半里远,群山环抱之中,有个楠木冲,住着彭得华的好友刘玉峰。他俩从小在一起拉排子车,后又同在西林围修堤。刘玉峰家境贫困,两个妹妹给人作童养媳,受尽折磨,早早离开了人世,家中还有一个细妹子。给彭得华作媒的人很多,他都不同意,有人提到刘家细妹,彭得华一口答应了,说:“刘玉峰长得挺好,人也好,他的妹子像他,我不看了!”以后,他还是相了一下亲。 1922年农历三月初七,彭得华与刘细妹成婚。刘细妹才12岁,不识字。婚后头一年,彭得华只把她当小妹妹看待,教她识字,读书,鼓励她放了脚,又为她取学名为刘坤模,希望她成为一个思想开通的女性。 * * * ④ 见1959年彭德怀写的《庐山笔记》。 ⑤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3页。 ⑥ 见1959年彭德怀写的《庐山笔记》。 ⑦ 见1959年彭德怀写的《庐山笔记》。 ⑧ 见1959年彭德怀写的《庐山笔记》。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