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彭德怀传 | 上页 下页
告别彭家围子


  1910年,湖南省连遭蝗灾、水患,遍地饥馑。富户囤粮居奇,饥民被迫起来“吃大户”、“闹粜”。省会长沙爆发了抢米风潮,影响及于穷乡僻壤。1913年,湘潭大旱,塘坝干涸,田土坼裂。草根、树皮、观音土,都成了充饥之物。饥饿点燃了埋在饥民胸中的火种,纷纷起来“闹粜”。肩负着全家生活重担、梦想着打富济贫的彭得华成了饥民“闹粜”行列中最年轻、最勇敢的一个。

  以后,他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顾,可谓湖南近代社会史的珍贵记录。他忆道:当时豪绅地主为了防止民众闹事,办民团,练团勇,所需费用先是按田赋、人口摊派,后又百货抽税,官绅一体,富者益富,农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一些开明士绅,为了缓和矛盾,主张大户平价卖谷,按田亩摊派,每亩按平价出卖5升谷,市价每升60文,平粜每升50文。这样,每个饥民每日能籴米半升,但粜价太高,饥民不依。经过公议,定赤贫户老、弱、幼吃减粜,每升30文,青壮年吃平粜,每升50文。每户赤贫发给一个手折,写上姓名年龄和平粜、减粜各几人,名曰“折子米”。同时,公布管田户名单,按列名顺序轮流出粜。有了这一办法,“闹粜”暂时平息。

  实行数日,乌石寨轮到李家瓦屋地主“陈满钻子”粜米。陈家有数年积谷,运到外地卖高价,对饥民却哭穷拒粜。饥民聚集陈家门口,从清早到黄昏,饥不可忍,涌入院内,挑谷舂米做饭。饭后,陈仍不出粜。机灵瘦小的彭得华爬上屋顶,将瓦推下,露出米仓,众人蜂拥而上,将3间屋瓦推落过半,陈才应允粜谷。

  半月后的一天夜晚,彭得华的堂三伯和五叔悄悄来到彭家围子,告诉彭得华,有人告你聚众逼粜,要拿办你,赶快逃命吧!彭得华少年气盛,愤愤地说:“我们有理,他无理!”三伯叹道:“现今世界谁有钱谁就有理,你不赶快走,明早团勇就来抓你。”彭得华问:“谁告的状?”三伯说,是团总丁六告的,他家长工透的信。彭民言蹲在地上咳喘,催促儿子:“三十六计走为上,逃吧!”彭家一文钱没有,五叔刚卖了猪仔,掏出800文钱,塞到彭得华手里,叫他快逃到洞庭湖挑堤去,说那里有乡亲。

  彭得华恋恋不舍地泪别老人,又看看已经睡了的弟弟,满怀痛楚,走出家门。

  他“带着凄怅心情,走至大王庙嘴,想到两个可爱的弟弟,你们还在睡觉,明早起来,再也见不到你的哥哥了”!在月明星稀的夜空下,“回望那久居的彭家围子,痛伤离别,实难言状”。正在这时,彭五叔从庙后赶来催走,嘱咐彭得华走小路,绕过石潭镇,到湘潭十六总码头,搭夜船到洞庭湖。彭得华说一声:“五叔,我走了!”盈眶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簌簌地滴落在难舍的乡土上。

  年仅15岁的彭得华,带着对童年苦难的回忆,和中国农民反抗悲惨命运播留下的火种,连夜离开乌石,从湖南湘潭的这片穷乡僻野,投身到更广阔的社会底层中去。

  翌日黄昏,彭得华来到湘潭十六总码头,乘上一条坐人又带货的船。天未明,到了长沙,换乘去沅江的早帆船。到白马寺,适有人在岸上吆喝招人修堤。彭得华离家已3日,钱快用完了,便随招工的人去了西林围。

  湘阴、益阳交界处的西林围,属湘阴、益阳两县管理,在洞庭湖南滨,是湘江和资江的出口处。由官府拨款和当地的大户集资,利用两水冲积起来的淤泥,围湖造田。修成后,能得数万亩良田,兼收莲藕、鱼禽之利。修堤的苦力约30000人,多是背乡离井而来的破产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整天泡在泥水中干活。彭德怀回忆,修堤的工时以特制的香灸计算,1支香可燃1小时,每燃尽10支香为1个工。修堤纵横各1丈、厚l尺为1土方,每土方工价1角或5角不等。工具、伙食均自筹。西林围工程规模很大,设有堤工委员会,下分4个堤工局,各局又分若干包工头,每个包工头管理几个至10几个工棚,一个工棚有15至20余个堤工。

  棚是堤工的劳动和生活单位,设有棚头。每月结算工钱时,棚头、包工头、堤工局,层层盘剥工人,包工头抽1%,棚头抽3%。对堤工局的监工和验收员,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堤工还要送礼。有些堤工因体弱或害病,负债累累;有的甚至被迫将自己的被、帐卖掉吃光,无钱还乡;不幸死去的,就被弃尸荒野。彭得华深感:“所谓洞庭湖区是湖南米仓,就是这些堤工的血汗和骨肉累积起来的”。而“堤工局那些董事等,无一不是剥削堤工来发财的”。

  彭得华在西林围当挑土工兼伙夫,每天以燃尽5支香为炊事时间,另5支为挑土时间。尚未成年的彭得华,挑着沉重的土担子,跋涉于泥水中,致使他的身躯发育得两肩宽阔而背微驼,性格越发倔强寡言。

  在西林围,堤工每做完一段工程,工棚便随着新的工段而转移。在工棚的搬移中,彭得华接触了洞庭湖边的很多农民,使他得出一个认识:贫穷与困苦不只是他一家、一村,“在湖南最富地区,贫富悬殊特别大,家无隔宿之粮者到处皆是。即象我家那样的赤贫户,也不是个别的”

  由于残酷的剥削,堤工无法生活,几次停工、罢工,要求增加土方工价。据《湖南政报》记载,官方为镇压堤工,其后在西林围增设了水上警察厅。

  1916年春节前,堤工要求年关预发工钱,彭得华参加了,被当局认为是“不安分子”而遭驱逐。

  时值湘军成立第二师,在长沙招兵。彭得华血气方刚,走投无路,愤而投军。走前,他把一卷破烂不堪的行李狠狠丢进洞庭湖,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求生存和希望之路。

  不满18岁的彭得华,在生死线上已挣扎了10年,饱尝生活的辛酸,痛恨人世的不平,铸就了一副不安命的倔强性格。他将生命之根深植于旧中国苦难人民之中,并为解脱那无尽的苦难付出毕生的奋斗。

  * * *

   旧社会灾荒之年,官府、地主、商人常囤积粮食,抬高市价。饥民被迫起来斗争,强迫他们平价粜粮,叫闹粜。
   见1959年彭德怀写的《庐山笔记》。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5页。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4页。
   湘军,清未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在湖南建立的地主武装。此后到北伐战争,湖南的地方武装一直被称为湘军。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