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传 | 上页 下页
一三九


  在研制导弹核武器的同时,氢弹的研制工作也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氢弹的研制,在理论和制造技术上比原子弹复杂得多。实现聚变爆炸,需要1000万度的高温。迄今为止,除了原子弹爆炸,人们还无法获得如此高的能量。

  中国科学家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除了理论原理以外,没有任何实际资料可以借鉴。经过摸索,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设计原理。

  1966年12月11日,在聂荣臻参加的中央专委会上,批准了新原理方案。

  他再次要求到现场主持试验。

  在去核试验基地的途中,他于12月26日,到达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主持了中程地地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第二天,聂荣臻马不停蹄,乘飞机直抵西北核试验基地,于28日主持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他在试验结束后说:“这次试验是成功的。试验结果表明,新的原理方案切实可行,而且非常简便。”于是,他向中央专委建议,集中力量按新原理方案进行设计,争取直接进行全当量的氢弹试验。中央专委批准了这个建议。后来,在专家座谈会上,聂荣臻亲自部署了氢弹试验任务,研制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的加工装配,以及试验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5月9日,聂荣臻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讨论氢弹试验的准备工作。会议认为,中国第一次全当量的氢弹试验,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在军事上,它将使中国的核武器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议要求6月20日以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6月12日,聂荣臻出席中央专委会议。在这次会上,周恩来再次要聂荣臻去核试验基地主持这次氢弹试验。

  两天以后,聂荣臻乘飞机又一次抵达核试验基地。这次他还发着烧,是抱病来执行任务的。15日和16日两天,他全神贯注地听取了试验准备工作的情况汇报。汇报中,有两个技术上的问题存有疑点。他一再询问检查,直到确信已排除为止。然后,又看了氢弹实物。登上空投飞机检查时,他紧握着机组人员的手说:“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炸弹,一定按操作规程执行好任务,但也不要紧张。”

  飞行员说:“请元帅放心,我们保证胜利完成任务。”

  聂荣臻使劲地握着飞行员的手:“好,好,我相信你们。”

  6月16日傍晚,聂荣臻坐汽车来到核试验场区。看到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立即与北京的周恩来、叶剑英通了电话,报告氢弹试验可随时进行。

  周恩来的答复仍然是“一切由你在现场决定”。于是,聂荣臻与张蕴钰、张震寰等商定,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的零时定为17日上午8时。

  17日清晨,聂荣臻来到现场指挥部,下达了试验的命令。

  8时前,飞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人们都翘首以待。8时整,飞机到了预定空域,没有投弹,拐了个弯飞走了。

  “怎么回事?”聂荣臻问。

  空军地面指挥员报告说:“飞行员操作中少了一个动作,请求再飞一圈。”

  聂荣臻是严格要求按科学规则办事的人,觉得飞行员的请求是认真、科学的表现,当即答复:“可以!”

  于是, 20分钟以后,飞机再次飞临预定空域,在预定高度投下了氢弹。

  飞行员报告,飞机脱离危险区。氢弹在预定高度爆炸。这时,天空出现了一个自然太阳,一个人造太阳,两个太阳同时高挂的壮观场面。然后,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氢弹爆炸成功了!人们从指挥部掩蔽壕里跳出来欢呼。一阵强风带着热浪迎面扑来,有的人几乎被吹倒,指挥部有的帐篷被吹倒了,这是氢弹光辐射和冲击波的威力!

  聂荣臻因为上了年岁,无法像年轻人那样跃出掩蔽壕。但他手握电话,激动地凝视着天空那个人造太阳渐渐演变成的蘑菇云。摄影家孟昭瑞,拍下了聂荣臻的这个历史性镜头。人们面对着这朵比原子弹的蘑菇云要壮观美丽得多的伞状烟云,慢慢上升、扩大,逐渐由红色变成了白色时,欢呼声仍经久不息。

  聂荣臻却在焦急地等待着,要秘书催问有关方面,尽快汇集各种数据,计算出这次核爆炸的当量,够不够得上是氢弹级的?

  科学家紧张地计算着,不久报告说,氢弹爆炸威力初步计算在300万吨TNT当量以上!

  聂荣臻立即要通北京的电话,先后向周恩来、叶剑英报告了科学家的计算结果。周恩来在电话里说:“我代表毛泽东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所有参试人员,表示祝贺和慰问!”叶剑英则代表中央军委,向参试的指战员们表示祝贺!聂荣臻走出临时架设的指挥部帐篷,向守候在外面对他热烈鼓掌的人群挥手致意,并大声转达了周恩来、叶剑英的话。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并且赶在了法国之前试验氢弹。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反响,公认中国已进入世界核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如果从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算起,那时间就更短。

  回到基地本部,有人向他汇报了上述时间表。聂荣臻不无自豪地说:“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我们的科学家该有多好啊!”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愈演愈烈,从此,聂荣臻再也没有到过他如此热爱的导弹和核武器试验基地。但他从没有忘记每次到基地所经历的丰收的喜悦,直到25年后逝世为止,经常缅怀着基地的工作人员和基地的事业,谈论起这些往事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逝世以后,根据本人的遗愿和家属的意见,聂荣臻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

  他要长眠在这里,陪伴着在祖国大西北艰苦创业的科技人员和指战员们,以勉励他们继续为“两弹”事业奋斗!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1966年5月10日至26日,聂荣臻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从此,“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出于对毛泽东的信任,聂荣臻在会上对“文化大革命”是拥护的。但他认为:“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文化界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事情,对科技界来说,主要是加强政治学习,进一步改造世界观的问题。①这显然离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所要达到的目的相距甚远。

  ① 1969年4月8日,聂荣臻在中共“九大”小组会上的检讨发言。

  当时,聂荣臻担任着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兼党组书记、国防科委主任兼党委书记等职务。自从1956年主动请缨,率领知识分子攀登科技领域里的“珠穆朗玛峰”以来,他的主要精力,一直放在科学技术工作上。到1966年的夏天,已经整整10年了。10年来,科技战线捷报频传。许多事实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愿望已不再是遥远的神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