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传 | 上页 下页
五八


  白求恩是在10月初,为一分区甘河净后方医院一名患头部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动手术时,由于掏取碎骨,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受到了致命的感染。

  紧接着他又参加了雁宿崖歼灭战和黄土岭围攻战,在炮火中为大量伤员做手术。病情发作后,他带着高烧和疼痛,冒着增援日军步步逼近的危险,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着刚刚负重伤的伤员,直到战斗结束,他才下了战常当他的陪同人员发现他的病情严重,用担架抬着他向军区急送时,已经来不及了。

  这位加拿大人民的优秀儿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朋友,在送往军区的途中,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在唐县黄石口村停止了呼吸。噩耗传开,边区军民,特别是他救治过的伤病员都失声痛哭。

  日军在黄土岭遭到惨败后,更加疯狂地对边区进行“扫荡”,情况非常紧张。尽管这样,聂荣臻仍然决定为白求恩举行殡殓典礼。11月17日,寒风哀号,聂荣臻赶到黄石口村,跳下马,便走向停放在打麦场中间一个蒙着白布的台子上的白求恩遗体。当他一眼看到那张原先非常熟悉,现在却因颧骨高耸、两腮下陷、脸无血色、胡须杂乱而略显陌生的脸时,他的心不由得一阵阵发疼。他用手轻轻摘下军帽,露出满头短发,满脸哀痛地在白求恩大夫的遗体旁肃立默哀。摄影记者拍了一张聂荣臻肃立在白求恩那颗伟大的头颅旁边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边区军民的代表排着长队,迈着沉重的脚步从白求恩大夫的遗体旁边走过,向他作最后的告别。日军向军区司令部驻地一带进逼的情报不断报来。殡殓典礼结束后,当晚8时,白求恩的遗体被秘密掩埋在曲阳县于家寨西南的狼山沟门。为了防止前来“扫荡”的敌人破坏,乡亲们特地用犁将那块地犁了一遍,进行了伪装。

  为了反“扫荡”、防空袭,聂荣臻率军区机关直属队离开和家庄向西转移。在转移途中,他收到了中共中央悼念白求恩的唁电。唁电在高度评价了白求恩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之后,发出号召:“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的精神值得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学习,值得中华民国全国人民的尊敬,今闻逝世,谨致哀诚。”聂荣臻还得知,八路军总部分别致电加拿大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加拿大和美国援华委员会慰问白求恩大夫家属,同时通令全军沉痛哀悼白求恩。延安各界还于12月1日召开了追悼白求恩的大会,毛泽东为白求恩写了挽联,数日后还写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0年1月5日,聂荣臻出席了在唐县军城召开的悼念白求恩大夫的万人大会。白求恩大夫的遗体被移至军城厚葬。在悼念大会上,聂荣臻用略带哽咽的声音,宣读了将白求恩大夫称为“伯琴”的祭文:聂荣臻谨率晋察冀军区全体指战员悼于加拿大医学家伯琴同志之灵前,曰:呜呼!伯琴,以天赋之英才,造医学之极峰,抱高尚远大之理想,献身革命。高爵不足羁其鸿志,厚禄不足系其雄心,誓讨佛朗哥之不义,投身西班牙之战争。地中海边,波涛未平;太平洋上,烽火方殷。君不辞劳,万里长征,深入敌后,赞助吾军。寒衣土市之服,饥餐粗粝之粮,救死枪林之下,扶伤炮火之场,运斧神于轮匠,奏刀妙于疱叮无轻伤不速愈,虽重创而皆生。日劳病榻之间,夜书膏火之旁。行遇路人之疾,止予治疗之方。医术精于华佗,精神比于墨翟。非热爱乎人类,谁曾至于此极。革命未竟,英雄先亡,噩耗传来,云胡不伤。为君执绵,送葬军城,临穴涕泣,不知所云。①

  ①《白求恩在唐县》,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70页。

  宣读完这字字泣血、句句含情的祭文,聂荣臻号召边区医务工作者向白求恩学习,宣布将军区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学校,附属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并为修建白求恩墓和纪念碑奠基。

  6月21日,刚从晋东南回到晋察冀的聂荣臻,又直奔唐县军城,为白求恩陵墓落成典礼揭幕。所有这一切,无不寄托着聂荣臻对一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无限哀思。

  白求恩逝世后不久,又一位崇高的国际主义战士、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大夫,于1940年4月来到了晋察冀边区。他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在晋察冀大地上战斗了2年零8个月,并在边区最困难的日子——1942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聂荣臻对柯棣华也关怀备至。同年8月,柯棣华的妻子郭庆兰生下了一个儿子,夫妻俩要求聂荣臻为孩子命名。聂荣臻略加思索后说:“为了纪念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就取名叫‘印华’吧。”柯棣华夫妇非常高兴。黎明前的黑夜即将逝去。晋察冀军民即将渡过最困难的1942年。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捷报频传,聂荣臻心情格外舒畅。然而,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的一个紧急报告,使他的满心喜悦,顿时荡然无存……白求恩卫生学校附设的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柯棣华大夫,于1942年12月9日早晨6时15分癫痫病再次发作,心脏停止跳动,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聂荣臻将柯棣华不幸逝世的噩耗报告给中共中央。

  柯棣华逝世以后,聂荣臻写了《哀悼柯棣华大夫》的署名文章。他说:白求恩大夫逝世后,正当大家盼望后继有人时,柯棣华大夫来了,“全军上下无不以得见白求恩第二为极大之欣慰……然而现在柯棣华大夫竟又不幸突罹癫痫之症,弃我们而长逝!嗟乎!天下竟有如此偶然重叠之惨痛!……他完全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和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一样,而贡献了他的全部心力。他和我们过着一样的简单朴素、紧张战斗的生活。两年多的时间,他努力于工作,始终是那样勤奋而刻苦,他拒绝特殊的待遇,不计较个人的享受,朝夕专心致志的唯有工作和学习……”①12月17日,晋察冀军区在葛公村召开了追悼大会。

  ①1943年1月10日《晋察冀日报》。

  12月30日,延安也召开了追悼大会,在会上宣读了毛泽东12月29日为悼念柯棣华而写的悼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白求恩、柯棣华,是国际友人在晋察冀边区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两个最光辉的名字。为了永远纪念这两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成立以后,聂荣臻报请中共中央同意,在石家庄重新修建了他们的陵墓。用聂荣臻的话来说是:白求恩、柯棣华“用自己的生命和光辉业绩所树起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头,万古长存!”“永志不忘,永为楷模!”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