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毛泽东传 | 上页 下页 |
五二 |
|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在西北,毛泽东有了发展的机会。他有自己的准则,“延安道路”不久就成了一个含义无穷的用语。 20世纪30年代的陕西是一个苦难深重、愚昧不开、没有希望的地方。 农夫们穿着蓝色粗纺棉布衣,头上裹着条毛巾。他们的饮食与南方大不相同。很多人不知道北京在哪里,也不知道日本人是谁。 在1928年至1929年的大饥荒中,陕西至少饿死了300万人。 毛泽东有时会发现整个村子没有一个6岁以下的小孩。 有人告诉埃德加·斯诺,他看到农民在拆房子,卖了以后交纳赋税。还有人则说他亲眼看见一头猪的转卖得交6种不同的税。 在南方时,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毛泽东的怒火,但帝国主义这时还没有渗透到西北。毛泽东发现延安一个西方的“剥削者”都没有。另一方面,陕西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北部的战略要冲,这是这片黄土地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活动中心的原因所在。 毛泽东的抗日行动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并在这种民族斗争中发展共产党的势力。 因为共产党顽强抗日,红军在其后的3年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正因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热情的民族主义者,所以他赢得了胜利,在没有他时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就不可能这样成功。正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对他的“延安道路”的反对意见,所以他要在不断扩大的中国共产党这块纤维布上熨平任何非毛泽东主义的皱褶。总部开始设在保安。后于1937年1月迁到一个较大、较安全的城市延安。毛泽东的延安实际上是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的训练中心。 延安有着3000年之久的历史。在1938-1939年日本人的飞机将它炸成废墟之前,延安一直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城墙环绕,依偎在黄土山的怀抱中。当建筑物倒塌以后,窑洞成倍增多了。 窑洞实际上不是装上纸糊的花窗格,整理而就的平面。就是在土山上打一个洞。前有拱形门地面铺着灰石头,后墙是在黄土山腹中。 毛泽东在陕西这个前哨基地的10年中就住在四孔这样的窑洞里。他比较了解这些房子的优劣。他把三间用石灰水刷白了的窑洞中的一间辟出作为书房:桌上点着蜡烛,近处有一瓶烧酒以及几乎没有原版外文书的书架。 他的一丁点奢侈品就是一个木制澡盆了。他总是用一张南方式样的床,四根杆子上挂上一顶蚊帐。他一直不适应北方农民睡的炕,尽管在保安时他曾尝试着睡过。 日本人的轰炸把毛泽东从他的第一处窑洞里赶了出来。他之所以放弃第二处窑洞,是因为附近正在建造一个礼堂,上午丁丁当当的敲打声常常把这位习惯迟起迟睡的人从他的半夜中吵醒。 他住的第三孔窑洞在枣园,中央委员会的办公地点也是在这片宁静的树林中。随着战争的加剧,毛泽东希望离军事委员会的办公地点更近一些,于是他再一次搬家。 每一孔窑洞的前面都有一块平地,有一把安乐椅和几个石凳,毛泽东通常还有自己的小片菜地。 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在逐步改善。直接参与打仗的日子对他来说已成为过去,特别是1939年以后不时地有飞机来轰炸,要是在10年以前他可能会再次站到战斗前线。到中国西北几个月后才能听得懂当地老乡讲的话。毛泽东在那里听到过上百种发音急促而不清的方言,几乎没有遇到过一个会讲中国官话的人。陕北根本不出产大米,所以毛泽东不得不把金黄色的小米作为自己的主食,偶尔吃一顿羊肉作为补养。 毛泽东把热心关照他的警卫员送进了学校,他对陈昌奉说:“你已经跟着我六年了,一直没有很好的学习机会。”陈昌奉说一想到将要离开自己的首长就感到非常难过,泪水便流到他给毛泽东端送的洗脸水里。 毛泽东不再需要贴身警卫和随从,他有大量的公职人员。 在延安,他不会再去同一名没受过教育的青年在深夜闲聊哲学了。不久,他有了新妻子,许多的来访者,还有一些亲密的朋友。 如果说陈昌奉的掉泪是因为他不愿脱离与毛泽东的亲密关系,那么他去上学时毛泽东送给他本子和铅笔则总括了他们俩不同于以前的往后日常生活。 日本和俄国在毛泽东的视阂里再次同时出现。 毛泽东第一次听说俄国时只知道它是中国的掠夺者,是一个长期陷于专制统治的国家。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在他看来是世界的希望。然而,毛泽东开始忽视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诸多建议。他的权力上升是作为中国大地的儿子战胜亲苏的28个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日本给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英雄的国度。1905年战争表明日本已称雄亚洲,也显示俄国力量开始衰弱。即使在日本开始对贫弱的中国长期施以侵暴以后,毛泽东仍相信中日有发展成为兄弟关系的潜在可能。然而到了30年代末,毛泽东成了抗日的强有力的号召者。这似乎成了他衡量一切的尺度。 毛泽东的抗日思想实际上并不深刻,只不过是对中国将可能死中求生的预测。30年代末,在毛泽东看来是日本而不是俄国可能会让中国落入共产党之手。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