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传记 > 李志民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第十三章 抗美援朝七年(12)


  我先后与邓华、杨得志、杨勇等军事指挥员共事,大家都能同舟共济,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亲密无间,从而带动机关各部门的工作形成一盘棋,大大提高了领导指挥的效能和威信。当时,曾刮起一股教条主义的歪风,迷信苏联,全盘照搬苏军的经验,要削弱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否定我军的光荣传统,好象不如此我军就不能对付现代化战争。当时我和志愿军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对这股歪风进行了抵制,因而那些教条主义的规定和措施没有在志愿军部队中执行。我还通过各种会议,并写了不少文章,一再宣传志愿军以自己的实际经验证明: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才使我们取得了抗美援朝这场现代化战争的胜利。

  我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志愿军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去,以坚强的政治工作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部队,开展广泛、深入的杀敌立功运动,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有力地保证战斗和其它各项任务的完成。

  我们十分重视在政治工作中运用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使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我还经常亲自带领或督促机关派人到基层连队调查研究,掌握部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不良倾向。我们经常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民主作风,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还经常强调发扬我军三大民主,一切工作贯彻群众路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有许许多多成功的战例,都说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我们曾经提出过“政治工作来自祖国人民”的口号,积极倡导开展“与祖国人民来来往往”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在政治工作中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一个成功例证。

  当时党中央、毛主席对志愿军十分关怀,三次派“赴朝慰问团”慰问志愿军,多次邀请志愿军派“归国代表团”和“观礼代表团”回国参观访问,报告英模事迹。

  我们就要求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利用这个机会很好地组织迎送和宣传,请祖国亲人向指战员报告祖国建设的新成就,请志愿军归国代表报告中央领导同志和祖国人民关心、热爱志愿军的盛况以及祖国建设的新成就。同时,通过祖国人民大量的慰问信、慰问品和军人家属的来信,了解祖国特别是家乡的新面貌。

  有的单位还挑选有教育意义的信件,在墙报、黑板报上公布,并组织英模、功臣和战士给祖国亲人回信(其中有许多是少先队员、青年团员和青少年),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许多战士听了英模代表报告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观礼,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他们的盛况后激动得彻夜未眠,主动提出“争取立功、当英雄,到北京见毛主席!”

  许多战士还以此作为挑应战的重要内容。家属来信对指战员也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有一个战士接到母亲来信说:“咱家土改翻了身,现在什么都不缺,只缺你一张立功大喜报。”

  在战斗动员大会上,这个战士拿了这封家信上台表决心,并与战友们挑战,结果真的立了功,遂了心愿。我听了这些情况汇报后激动地对报社的同志说:“这就是来自祖国的政治工作。”要求报社的同志多采访报道这样的事例。祖国人民与“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成千上万封书信来往不绝,通过这种来来往往,互相激励,确实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调动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地帮助部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且把它作为巩固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调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改善部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当时部队在阴冷潮湿的坑道里坚持防御作战,坑道里缺少阳光和新鲜空气,伙食不好,生活枯燥,战士的体质下降,疾病流行。

  我根据到职前甘泗淇副政委和原政治部杜平主任主持召开的志愿军政工会议的精神,本着面向连队、面向坑道的原则,与后勤机关密切协同,加强前沿的供应工作,迅速改善了部队的物质生活。为了改善部队的精神生活,刚入朝时,我便把十九兵团文工团七位女演员和乐队的一些同志留在平壤,送他们到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学习朝鲜歌舞和民间音乐近半年时间,学成返文工团后排练朝鲜歌舞、音乐节目,为部队和朝鲜群众演出。

  我们通过加强文工团、队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工作骨干,组织他们深入到坑道演出,帮助连队开展俱乐部工作,培养连队的文艺骨干,活跃连队文化生活。当时曾出现过用炮弹壳制作的打击乐器和用美国空罐头盒,朝鲜的木料,中国的马尾自制的“三结合”胡琴等连队文娱活动的趣闻,所以,我还利用回国开会之便,亲自找文化部门联系文娱器材和图书的供应问题,使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采。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改变了阵地的面貌,从物质上、精神上巩固了部队持久作战的思想。战士们对阵地有了深厚的感情,把它称之为“阵地之家”。

  我很重视发挥报纸的作用,把它作为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在十九兵团工作时,就经常通过《抗美前线》半月刊指导工作,交流经验。调志愿军总部工作后,除了继续领导办好《志愿军报》外,我考虑到志愿军总部过去用电报对下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好处是快速、及时,但因密码的保密性强,接触面太窄,不能与广大干部见面,而且电文要求十分简短,不可能写得太细,所以,建议创办一个《志愿军政治工作》的内部刊物,直接与团以上干部见面。稿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发表志愿军首长和领导机关的指示,这些指示无非也是集中群众中正确的意见予以加工的产物。我认为,政治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在一两个单位首先突破,领导干部和机关的责任是发现它,抓住它,通过刊物介绍,借以推动全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