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吕正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
一〇五 |
|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边区为总结民兵作战经验而召开的第四届群英大会,曾对领导民兵作战的原则进行总结: 第一,在一九四四年的作战中,证明地雷是最适合于民兵作战的好武器。各地民兵作战都以地雷为主,而与其他武器相结合。经验证明,无论在联防战斗、围困、破击以及其他各种战斗活动中,都是由于贯彻了这一条,因而取得了重大的战果,使日伪军十分恐惧。 第二,在作战时把斗智和斗力巧妙地配合起来,也是民兵的制胜之道。离石四区围困石门堰据点的时候,民兵在山头上扎成许多草人,有卧势、跪势、立势,外面涂成灰色,远看好像正规军的阵地。一九四四年七月石门堰敌人出扰的时候,民兵就隐蔽在草人旁边的工事里面向敌人射击。敌人误认草人是我正规部队,便以各种火力猛烈射击。当敌人冲上来的时候,民兵早已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山头,东一枪,西一枪,打开了麻雀战。敌人不知道在这一带究竟有多少抗日部队,只好退回据点。一九四四年九月,临县民兵围困三交敌人据点,在村庄四周布下二里宽的地雷“封锁面”,通往大武镇敌人据点的公路上,每天有五百颗地雷下地,加上四周山头上民兵的冷枪冷弹,把敌人“挤”得简直无法喘气。十月七日敌人便在民兵的雷弹夹击中撤离三交。民兵紧跟追击,又围住石门堰,地雷阵也跟着向敌人碉堡推进。地雷把敌人炸痛了,敌人便千方百计来破坏,到处想“起”我们埋的地雷。民兵创造了一种自发雷,有一天夜里埋了三颗在敌人碉堡外面大路上,次日早晨二十一个日本兵围住这埋得有“破绽”的地雷往外“起”,其中一颗十五斤重的地雷爆炸了,当下炸死炸伤敌人几十个,其余十几个敌人背着死尸、伤兵和两颗地雷回碉堡。隔了一夜,大武敌人与石门堰敌人换防,正在闹得乱哄哄的时候,两颗“战利品”先后在碉堡里爆炸,又使敌军多名送了命。 第三,民兵作战还要掌握“占便宜,不吃亏”的原则。速进速退,速战速决;有利则战,无利则退;小股就打,大股就扰,时时注意讲究战术。第八分区段兴玉领导的民兵中队,就很好地掌握了民兵战术,在几年的战斗中,他们没有吃过一次亏。这个民兵中队先后打死打伤敌人三十九名,自己从来没有一个受伤的。一九四四年九月,段兴玉曾经带领十五个民兵,配合刘子英带领的自卫队基干队远征米家庄。到了晚上,他们在冶子河场里埋伏下来,但在这里等到天亮,还没有见敌人从碉堡里出来,段兴玉就在腰里插了一颗手榴弹,进到据点里面去引诱敌人。他把敌人引诱出来以后,忙又赶到民兵埋伏的场里去指挥。当七个敌人走上他们枪口瞄准的小桥时,他先开枪把前头的班长打落在河里,跟着又有两个日本兵被他们打死。 第四,民主与集中很好地结合。民兵是群众的武装,是为保卫家乡而战的,组织上的民主性比较大,不能搬用领导正规军的一套办法;另一方面,又必须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对于民兵的领导工作,一切问题应由大家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决定之后,大家便应坚决地执行。 这是几条主要的原则,民兵作战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敌后游击战争之所以能够坚持与发展,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日益巩固与扩大,是依靠我们有一套健全的武装组织,即民兵、地方游击队与正规军三位一体,协同作战。正规军的任务,是打击敌人的主力,保卫根据地;地方游击队的任务,是在当地随时出动,随时转移,乘敌之隙以打击敌人;民兵的任务,是就地坚持,保卫村庄,保卫群众的切身利益。正规军、地方游击队和民兵是互相配合,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正规军与民兵的关系,是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的关系。正规部队战斗力强而地形不熟悉,民兵方面地形熟悉而战斗力较差。如果没有民兵,正规军就缺少耳目;没有地方游击队;民兵就会失掉经常领导作战的核心,就没有比较集中的力量以配合正规军;没有正规军就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的打击,就会使民兵和地方游击队失去依靠而容易遭到敌人的打击。 军队和民兵,两者结合起来,胜利就有保证。 其后正规军和民兵配合作战又有新的发展,彼此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更进一步地结合起来。一种是由正规军临时派出干部或战士,分别参加到民兵中去(有时任民兵领导干部的副职),生活在一起,帮助民兵作战,更有效地保卫群众。二种是在某些重要的区域,由正规军派出一个班或排,成为当地民兵活动的骨干,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民兵配合。这在围困据点或反“扫荡”中,作用很大。三种是三五个民兵和正规军的一个班或排一道行动。这些民兵,由于地形熟悉,并和各村居民和各村民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侦察、行军以及避免误伤自己等等方面,都能给部队以很大的帮助。四种是民兵的一个队和大的兵团结合,担任一定的任务。这在袭击据点、摸碉堡、打击交通线等战斗中,经常可以见到。五种是正规军与群众,在生产与战斗两方面,结成一体,经常配合。六种是以电话站为中心,一到战时,即有一定的民兵和群众,直接成为该站的情报侦察员,而周围各村指挥的情报员,则主要与电话站取得联系,成为各站的情报网。这样互通情报,使部队便于作战,而群众也能避免遭受损失。 在协同战斗中,军民同甘苦共患难,充分表现出一种手足情谊。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日方山城内伏击战斗中,张培厚所领导的民兵中队组织了担架十副,有三十九个民兵参加了抢救正规军伤员突击组,到火线上,在碉堡门前见一个伤员倒在那里,他们便以两支步枪封锁碉堡门,冲上前去把伤员抢救回来。那天下着大雪,伤员的被子小得盖不住头,张培厚就把自己头上的毛巾揭下来给伤员盖上;赵维保也把自己穿的皮袄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御寒,无微不至地把伤员运送到后方。 正规军和民兵这种亲密无间的团结,是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致胜的源泉。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