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人物传记 > 梁实秋传 | 上页 下页
第二章 水木清华(1)


  (1915—1923)

  一、清华园一瞥

  1915年,14岁的梁实秋听从他父亲的指教,考入了清华学校,这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他一生的人生追求和事业选择。

  一提起清华园,在中国知识者中间真可谓如雷贯耳。现在,它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是许多青年学子连梦中都十分向往的地方。但在梁实秋那个时代,这个学校似还比较平常,没有享受到如今的这般盛誉。

  清华学校的建立,带有强烈的国际政治色彩。1908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忽然天良发现,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给中国。他同时指定,这笔款必须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清华学校于是便成为这一方针的直接产物。因此故,学校不归教育部管理,而由外交部统辖,学生毕业后得以直接去美国留学,进一步接受更高级的教育。

  学校所在的清华园原本是清室一亲贵的花园,地处北京西郊外海淀的西北。在少年梁实秋眼里,如同踏进了另一洞天。这里环境清幽,景物怡人,

  “路边故宫柳,是真正的垂杨柳,好几丈高的丫杈古木,在春天一片鹅黄,真是柳眼挑金,更动人的时节是在秋后,柳丝飘拂到人的脸上,一阵阵的蝉噪,夕阳古道,情景幽绝。”使一个初出家门的学子,第一次感受到大自然所特有的无穷魅力。

  走进学校,仰面可见大门上由清朝大学士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秀丽而且遒劲。门内左边有一棵状如华盖的老松,斜倚有致,配上门前的小桥流水,形成一幅神韵天成的动人画图。梁实秋记得,那“桥头上经常系着几匹小毛驴”。

  对于园内,梁实秋一方面声明,“谈不到什么景致”,可另一方面又津津有味地描述说:“非常整洁,绿草如茵,”“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在木阴’之致。塘拗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清华西园又是另一番景象,与举世闻名的荷花池、工字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里棒莽未除,一片芦蒿,登土山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后来有一年创造社才子郁达夫北上京都,见到梁实秋后,特央他相陪到圆明园去凭吊遗迹。想那时,两位年青的诗人站在碎石上,俯仰苍茫,顾念名园遭劫,心内一定产生了无限感触吧!

  对于许多刚刚脱离传统私塾教育的学生来说,清华学校的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可谓新鲜之至。

  由于实际是为学生日后留美作预备,所以清华学校与国内其它学校都大不一样。这里特别重视英文教学。上午的课如英文、作文、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一律用英语讲授,一律采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下午的课如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等,又一律用国语讲授,一律用中国的教科书。这样安排的用意很明显,显然是着重加强英语教学。如此也就无形中形成了许多奇特的现象。比如:上午的教师一般都是美国人或英语水平高的少数中国人,下午的教师则清一色的全是中国老先生,其中还有不少在前清有过功名的。教中文的教师普遍工资很低,而且只能住在比较简陋

  的古月堂。学生毕业考试时,上午的课必须及格,而下午课的成绩如何则不予考虑。

  这种现象在清华学校必然引起如下两方面的反应。一是对学生心理影响复杂,一方面使有些学生蔑视本国文化,崇拜欧美;另一方面又会激起反感,“对于洋人偏偏不肯低头。”梁实秋说他的心理反应即属于后者:“我下午上课从来不和先生捣乱,上午在课堂里就常不驯顺。”二是必然地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偏课”现象。对上午的课极端重视,必下苦功使之力臻上乘;对下午的课则漫不经心,敷衍应付。有时遇上迂阔可欺的教师,堪至还开玩笑、恶作剧以开心取乐。比如,有一位前清榜眼叶先生,据说“颇有学问”,但其人迂腐透顶,又酸得可笑。每当他夹着一个布包袱登上讲台讲课时,学生们就拿他寻开心,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他上课前喜欢首先慢条斯理的点名,明明总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席,可点名时又个个全到。原因是出席的学生应声答‘到’,缺席的也有人代他答‘到’,有时两个人同时代一个缺席者答到,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而老先生尚迷茫不解,茫然的问:“到底哪一位是……”,于是全班又是一阵哄然大笑。再如,这位叶老先生年老无须,有一次上课时,正讲得起劲,忽然一位学生举手发问:“先生,你为什么不生胡须?”这位先生反应竟是“急忙用手遮盖他的下巴,缩颈俯首而不答。”结果自然又是一片哗笑。

  全面衡量起来,清华学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其利和弊都比较明显。明限人对此自有见解:“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顾了英文就不容易再顾中文,这困难的情形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后来不太长的年代里,清华学校毕竟在各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材。

  清华学校的管理在当时也独树一帜,各方面纪律极其严格。这对于一些自幼被溺爱惯了或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学生来说,未免十分别扭。

  尤其对于新生更加严格,入校伊始,校方就宣布了那么多的“不许”和“必须”,吓得许多“少爷”“衙内”型的学生直伸舌头。其中使他们最为头痛的是——

  ——身上不许带钱。余钱都要存入学校银行,哪怕一角一分都要详细核准记账,学校备有“明细账”,“有资产负债对照表,月底结算完竣要呈送斋务室备核盖印然后发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