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梁漱溟传 | 上页 下页 |
三五 |
|
§七、最后的努力 局势发展到这步田地,梁漱溟更觉意冷心灰,回到南京家中后一天没出门,认为已无话可说,无事可做了,“现在的事仿佛是救一个垂死病人,以前或许有一线希望,现在已经断气,实在毫无办法。” 11月12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说国民党打下了张家口,又下令召开国大,说明国共和谈已破裂。为争取时间疏散人员,在上海、南京的中共代表在四五天内保持沉默,而由中共中央出面对国民党表示严重抗议。因此,从表面上看,上海、南京的中共代表都很平静,看不出和谈破裂的样子。马歇尔、司徒雷登等人不相信梁的判断,仍请梁再想些办法,作些努力。 在马、司徒等人的一再劝说下,梁漱溟不免心动,表示可以试试。但同时提出了两个条件:首先,由于马歇尔与周恩来已经闹僵,不方便再说话了,现在只有由国内第三方面出来努力,希望美方及国民党谅解;其次,国民党方面,由美方出面联系,共产党方面,则由国内第三方面出头。国内外第三方面要一同用力,事情或许还有希望。马歇尔、司徒雷登表示完全同意。 于是在15日,梁漱溟便答应做最后的努力。 15日上午,国民党派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雷震到上海,找民盟、青年党的负责人商谈,邀请留沪的政协代表,包括中共代表,都到南京去重开和谈,希望第三方面代表尽力调解。民主人士闻讯大喜过望,国民党方面主动要求和谈,看来和平有望。当天下午,张君劢、黄炎培、沈均儒等人一起到思南路周公馆,劝说周恩来去南京和谈。出人意料的是,周恩来对第三方面人士十分热情,明确表示愿意和谈。 三方面似乎都积极要求和谈,但实际上是各怀各的心思,目的完全不同。作为配角的第三方面的民主人士是真心希望和平,现在正为国共双方的热心和谈而高兴。而和谈的主角,国共双方都明白和谈无望,全面内战已不可避免。国民党由于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而狂妄地认为战场上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开始考虑建设问题,十分希望能争取到第三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希望他们能参加11月12日的国大,所以才做出热心和谈的姿态。周恩来对和平已彻底失望,并已经做好撤离的准备,只是碍于第三方面不少人仍抱有一线希望,不好断然拒绝,他在15日致中共中央的电报中称目前的局势是国民党在发动和平攻势,而第三方面怕破裂,也参加了这一和平运动。现在的中心环节是争取第三方面,如能争取到民盟全部或大部分不参加国大就是胜利。三方面和谈的“底牌”都不同,都按各自的想法努力,其结果可想而知。 10月21日,周恩来会同黄炎培、张君劢、沈均儒等人乘坐美军专机抵达南京,稍作体息后,就去见蒋介石。蒋与大家握手寒暄之后就表示自己要去台湾,政府方面由孙科负责,接见不足8分钟就走了。 大家都明白,国民党内蒋介石一个人说了算,孙科无法替他作主。他这一走,等于说和谈只是虚设。周恩来此来只是应付场面,所以不以为意。但在场的第三方面人士尤其是梁漱溟却感到更加失望。 中午12时,孙科宴请各方面的代表。梁漱溟即席发言,他警告大家不要为和平恢复而盲目乐观。回顾过去的10个月,大家都为和平而奔走呼吁,但结果却是大规模内战仍然爆发了。其原因就在于国共两党挟兵自重,而此外又缺乏能与之制衡的力量,故而其他人只能听由国共双方支配。因此,梁提议第三方面应该借助广大的社会力量为后盾真正发挥自已的作用,“必须在矛盾之两力以外,有一奠立和平之力量出来”,“从今天起,第三方面必须自觉认识其责任之重大,而团结一致,采取行动,当真负起责任来。 同时国共双方亦要自觉其自身矛盾中,非有超于矛盾之第三力量,则和平不可期,而欢迎第三方面出来”。 同时,“全国人更应警觉时局之严重,而以舆论为第三方面作后盾。第三方面除贡献其心思办法外,于必要时应秉持公正态度,对于任何一方之破坏和平者,断然声明其责任,以舆论制裁之”。 这时,梁漱溟已明白国共双方并没有诚意和谈,而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他已失去了往日的冷静,而陷于了狂燥不安的情绪中,甚至有些偏执狂的心理。 他妄想通过第三方面的力量制约国共两党,俨然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想法。在之后的第三方面的会议中,他继续发挥这一想法。他提出应该把国共双方的提案都弃之不顾,另外重新拟一个折衷方案。这些大胆的话立即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认为根本不可行。 但梁漱溟情绪十分急燥,他言辞激烈,态度强硬,不时拍着桌子加强语气,他立即反问对方:“那怎么办,你说怎么办?”自然没有人能回答上来,梁继续坚持已见:“到了现在,我们只有用第三方面的力量来压服任何不接受折衷方案的一方。我们第三方面的作用就在这里。要不然,我们只好撒手不干。”大家既然无法拿出更好的办法,又说服不了梁,只好决定草拟出具体方案,再来讨论。 会议公推出梁漱溟、黄炎培、莫德惠三人负责此事,三人经商讨后草拟出一个方案共三条,自以为十分公正无私后就交由大会讨论。第三方面匆匆讨论通过后,并没有再找国共双方代表商量,立即清缮出三份,大家联合签各,并分送给国共及马歇尔三方。 梁、黄、莫三人毕竟只是文人而非政治家、军事家,他们自以为“大公至正”的方案其实明显偏向国民党方面。首先,就地停战,就等于承认了国民党连续攻下东北各地、张家口、苏北、山东各地的事实。 其次,方案中对共军驻地作了要求,对国民党却没有提。这显然是中共方面无法接受的。 梁漱溟、莫德惠、李璜三人负责送方案给周恩来,并由梁负责逐条加以解释。梁见到周后,首先声明这是最后的折衷方案,言下之意,国共双方都必须接受。 不料当梁刚解释第二条时,周恩来脸色骤变,挥手打断了梁的话,说:“不用再往下讲了!我的心都碎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