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梁漱溟传 | 上页 下页
二一


  §二、党派之争与统一建国同志会

  在梁漱溟看来,抗战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中国若要取得抗日的胜利,必须结束目前这种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即必须结成抗日统一战线,而联合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党派之争。

  对于党派问题,梁漱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传统文化的看法,中国向来只有职业的分途而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阶级,因而并不存在政党存在的条件。中国政党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外部条件的引发。因此,中国的政党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根本不需要刻意模仿外国的政党制度。

  无论是多党制,还是一党制都不适合中国国情。照此推理下去,梁漱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政党应该联合,这种制度既非一党制,又非多党制,而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具体做法是选择个别政党作为第一重组织,所有党派联合结成第二重组织,其中第一重组织做为党上之党。梁称之为“二重组织”说。

  但梁的主张却得不到各党派的支持。中国共产党虽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早倡导者,但却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强调既有团结又有斗争,自然无法接受大国民党主义。而国民党也对梁的设计不满意,不愿在党派联合体中看到独立的异己存在。因此,当梁将自己的主张写成《抗战建国中的党派问题》寄往《大公报》发表时,却被新闻检查机构扣压。梁经过一番争取仍无法见报,只好将手稿分送给各党派领导人看。

  梁漱溟并不因此气馁,他十分想就党派问题与各方领导人交换意见。但蒋介石行踪不定,往往是梁在成都时蒋在重庆,当梁赶到重庆时蒋又飞往桂林。梁无奈之下便转向共产党方面。

  10月26日,梁漱溟前往曾家岩56号,与中国共产党的参政员陈绍禹、秦邦宪、林伯渠、董必武会唔。对于梁的主张,陈秦等人表示原则上赞同,但另一方面又重申了自已的一贯原则,表明中共决不单方面放下武器听凭国民党的摆布。

  梁漱溟对于两方面的答复都不满意,却自知无法劝动他们。于是,他就萌发了联合国共两党之外的民主人士成立一个中间团体的想法,想借以斡旋于国共之间,为统一进程努力。

  当时,梁平日所熟识的第三派代表人物如黄炎培、晏阳初、李磺都在成都。梁漱溟说明了自己的第三派联合起来的主张后,他们都十分支持。于是,梁、黄等人便又多邀了一些朋友商议,决定将这一组织定名为“统一建国同志会”,并起草了同志会的简章和信约。

  11月下旬,梁漱溟与左舜生、李璜、罗隆基、罗文干、沈钧儒、黄炎培、张澜等人集会,讨论通过了简章和信约,初步建立了组织系统。为了避免国民党方面的阻挠,他们将信约托张群转呈最高当局,并推举梁漱溟和黄炎培面见蒋介石,陈说一切。

  11月29日,黄炎培因有事,只有梁漱溟一人去见蒋介石,梁解释说建国同志会是为解决党派之争而成立的第三者组织,只在国共两党外说一些对政府有利的公道话。在审查了同志会的简章和信约后,蒋并没有表示反对意见,于是,建国同志会就较顺利地成立了。

  但现实又给梁漱溟上了生动而又痛苦的一课,像统一建国同志会这样一个结构松散,缺乏内在约束力的联盟,是不可能团结一致,起到梁预期的目的的。

  1940年4月,国民参政会开会时,梁漱溟起草了《请厘定党派关系,求得进一步团结,绝对避免内战、以维国本案》的提案,但许多人怕惹麻烦,不敢署名。

  最后只有梁的几个老朋友帮忙,提案才得以通过。

  经过这次参政会的考验,梁漱溟看清了同志会的现实,因此不再热心,同志会也逐渐解体,加上5月大轰炸,同志会的人士纷纷逃离重庆,失去了联系,也只有不了了之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