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梁漱溟传 | 上页 下页


  §二、执教北大

  在对人生问题连续几年的探索之后,梁漱溟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了《究元决疑论》一篇长文,并在1916年的《东方杂志》上连续刊载。文章中,梁漱溟融贯东西方哲学,但主要根据印度佛教的观点探讨了世界本源和苦乐问题。文章的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为他在学术界带来了广泛的声誉。

  1916年冬,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收”的方针,网罗各种人才。于是,在教育总长范源廉的介绍下,梁漱溟带着《究元决疑论》慕名去见蔡元培。蔡对他的学识十分欣赏,并希望他能到北大教书。对此,年仅24岁并且并无高学历的梁漱溟自然十分愿意。但当时,梁漱溟正担任司法总长张耀曾的机要秘书,只好与蔡元培商定暂缓到北大,课程由梁漱溟推荐许季上暂时代为教授。

  不久,府院之争爆发,北洋政府改组,梁漱溟也因家事而辞职南下。在途中,梁漱溟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慨之余写下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小册子。到北京后,自费印了几千册,四处分发,呼吁各方成立国民息兵会,无条件停止内战、重建和平。当然,这一呼吁在当时是毫无结果的。

  梁漱溟回到北京时,正赶上许季上生病。于是在蔡元培的一再催促下,梁漱溟于1917年10月,正式到北大任教。就这样,仅仅中学毕业的梁漱溟却在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梁漱溟在北大主讲印度哲学。他来时就曾公开声明:“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做旁的事。”

  梁漱溟到北大的第二年,就根本更改了许季上的讲义,编著《印度哲学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梁漱溟讲课深入浅出,说理透彻,见解精到,常发人未发之言、决人未决之疑,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后来成为一代宗师的冯友兰就是他此时的学生。他所讲的《印度哲学概论》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马叙伦的《老庄哲学》被誉为北大哲学系的“三架车”而并驾齐驱。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