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梁思成和林徽因 | 上页 下页
8.建筑史家(2)


  1932年三月出版的营造学社《汇刊》,登了思成的第一篇文章,专为搜集现有的关于唐代寺庙和房屋的文献资料。从文章一开始他就希望发现一座存留下来的唐代(公元618~907年)建造的木框架建筑物。他的文章标志着他已确定了朝向这个目标的行动路线。他很可能不会成功,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年,而木头是一种易损的材料。即使有宽广的、外伸的瓦顶作保护,木头的柱子和桁架也很容易遭受虫蛀、腐蚀和火灾。可能人类是最大的敌人。对佛教的宗教迫害周期性地消灭僧侣,摧毁人们在那里顶礼膜拜的巨大建筑物。

  这种文献研究工作是有用的最初步骤,但它并未解开文本损毁的《营造法式》的奥秘。思成每天到故宫去上班,很快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好办法。就像李诫本人一样,他向在故宫中干活的工匠寻求帮助。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营造知识,他熟读了1734年印行的清代建筑手册《工程做法则例》。尽管他认定它和较早的宋代手册不是一个档次,但它对他研究当时仍在北京占统治地位的清代皇家建筑帮助很大。他写道:

  “有了《工程做法则例》做教科书,木匠们做教员,清代宫殿做教具,
  对清代建筑的方法和规则的研究开始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本书,1734年由工部印行,共有七十章。它们涉及建筑材料的计
  算和‘大木作’的规则。对二十七种大小的房子的每一个建筑结构都不厌
  其烦地提供了丈量方法。然而,对于确定每一种结构的方法和位置则很少
  提到。如果没有工匠来指出和解释具体的例子,这本书是很难读的。对于
  中国建筑中最独持的‘斗拱’的规则以及柱子的直径和高度、屋顶的弧度,
  书中都有叙述。其他的章节则谈到‘小木作’,接榫、石作、砖作、瓦作、
  颜色,等等。”

  思成把这种对尺寸的“不厌其烦”的叙述和宋代的手册相对比,后者用一种非常合理的方式阐明了基本的原则,然后又提出具体衡量根据不同等级确定的各建筑部位的公式。

  他幸运地找到了两位一辈子从事维修故宫里的清代建筑的老木匠。他和他们一起仔细检查了木构件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可不仅仅是工匠们“指出和解释具体的例子”的问题,因为他不仅需要知道每一个构件的名称,而且还得知道它们的位置以及每一构件在整体建筑中的作用。就在这里,在故宫房子里,开始就近检查和准确测量所要求的攀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