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林伯渠传 | 上页 下页 |
四四 |
|
当时,苏联的党和人民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准备农业全盘集体化而斗争的同时,围绕着社会主义能不能在苏联胜利的问题,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党联盟展开了激烈斗争。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也围绕着谁对中国革命失败负责和中国的出路何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林伯渠在研究院里,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在参考书籍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努力研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他和吴玉章合作写成了一篇长达三万字的论文,题为《太平革命以前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分析》,批判了卡尔·拉狄克关于中国社会的谬论。 卡尔·拉狄克是前中山大学校长,由于他站在托洛茨基一边,一九二七年底被清除出苏联共产党,并撤销了校长职务。他曾写过一本《中国革命运动史》①,认为中国在历史上虽然有过封建制度,但由于自秦汉以后,土地就已经可以自由买卖,再加上十九世纪以后外国资本侵入,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远离了封建制度,而是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因此中国革命一开始就应该反对资产阶级,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林伯渠与吴玉章不赞同这种观点,决定著文驳斥。于是,他们“每天一齐到列宁图书馆去看书,然后反复讨论,执笔为文”②。 -------- ①上海新宙书店1929年出版。 ②《吴玉章回忆录》,第188页。 他们认为:“中国的地主,不是封建诸侯时代的地主,而是货币经济时代豪绅、商人、官僚等财产资本的地主,是高利贷变相的地主。”由于“官僚地主愈富则需要奢侈品日多,商业也要繁盛起来,商业资本又要大大地积累”。但是,“商业资本受了封建势力的反动政治的压迫,行旅毫无保障,多财反觉危险,所谓‘怀璧其罪’,因此使积累的资本不能投到工商业。恰好因中国土地可以私有,可以自由买卖,于是资本就投到土地上面来,变成固定的自然的财产资本,使货币资本失去了很大的作用,回转到封建经济、自足经济。” 他们继续写道:“中国这个半封建的经济制度,保障了中国的封建的家族社会与地主阶级政治。而封建的家族社会和地主阶级的政治,又转过来束缚了经济,因果相循,就造成了中国特殊的现象。所以我们认为财产资本的土地经济制度,是阻碍中国经济不能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因。” 他们认为:“中国封建余孽不仅存在,而且还有非常顽固的势力。”最后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革命,若要成功,非推翻财产资本的地主阶级不可。”“唯一的手段就是土地革命”,“无条件地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 一九二九年二月,林伯渠进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特别班。同在该班学习的,还有吴玉章、徐特立、何叔衡、方维夏、叶剑英、夏曦、江浩、李文宜等人。他们比一般学员的年纪为大,同志们混称他们为“老头班”。这些“老头”都是受过较多教育,具有较长工作经历和丰富经验的革命战士,因此学校里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适当地减少俄语课时;配备水平更高、更老练的教师;又考虑到他们都是领导人,回国后还得继续肩负领导工作,因而把教学重点放在领导方法的训练上。 林伯渠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史、东方革命运动史和西方革命运动史等课程。为了加深对工人阶级的认识,学习领导工人运动的本领,他还经常同李立三等去听工人运动专题课。在学习中,他认真听讲,作笔记,答好课堂提问,积极完成作业。为了能直接听取俄籍教师讲课和阅读原著,他起早睡晚,坚韧不拔地攻读俄文。他按照对普通班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用“快速学习法”,投身于紧张的阅读俄文报纸、散文和俄语语法的学习,因而较快地掌握了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俄语词汇,大大方便了看书、听课和查阅图书资料。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门课程时,林伯渠特别注意理论上的思考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他经常和“老学生”们交流学习心得,讨论疑难问题。平时,他好安静,独自攻读,潜心钻研,在讨论理论问题、特别是讨论重要原则问题时,他积极发言,声若洪钟,一定要把问题弄清楚。 他非常关心年轻的中国同志的学习和思想。原长沙女师学生刘英,经常去看望徐特立老师,同时也去拜访林伯渠。每次,林、徐都热情和她谈心,解释疑难问题,生活上也非常关怀。当一些中国学生向林伯渠请教有关中国革命问题时,他不厌其烦地回顾大革命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鼓舞革命信心,并谆谆告诫他们:外国的事情复杂,最好不要插手;要多多联系国内问题,好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把自己武装起来,将来好为中国革命出力。一些同志回忆与林伯渠相处的这段生活时,都说“他是非常正派、和善、德高望重的恂恂长者,在政治上有高深涵养,在学习上极其勤奋”;“对王明一小撮拉拉扯扯、鬼鬼祟祟的卑污行径,非常鄙视,不屑与之搭界。”① -------- ①吴黎平:《深切怀念林伯渠同志》,《人文杂志》,1980年第4期。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