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林伯渠传 | 上页 下页


  与此同时,东京中国同盟会总部通知在湖南的林伯渠,设法前往东北,共同策划边疆革命的进行;又派吴崑由日本赴安东,协助宋教仁等工作。林伯渠接到通知后,为将深入满清皇族的老巢干革命而感到十分高兴。这时恰值江苏臬台朱家宝调任东北吉林巡抚,要找懂得办新教育的人才同往。朱是云南人,翰林出身,为人较正派。林伯渠通过在朱幕下当文案的亲戚汪德植的介绍,到南京见朱,很受重视,遂被任为随员,同往吉林。同行的还有一位姓周的同盟会员。他们两人的任务是调查东北边疆形势,联络绿林豪杰,配合宋教仁等,在东北建立据点,进行边疆革命。

  林伯渠于一九〇七年春末到达南京,舟车劳顿之余,把酒临江,纵览石头城这座六朝故都,山环水抱,龙蟠虎踞,委实壮观。转念此次北行,深信同盟会虽然多次起义失败,今后革命必将如春草重生,终有推倒清朝反动统治的一日;值此千载难逢的时机,男儿大丈夫,正应擒螭斩鳄,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岂可自命清高,甘老泉石!他想到这里,不禁壮怀慷慨,诗兴勃发,走笔写成《过金陵》七律一首。诗云:

  冬冬更鼓逼岩城,露冷征衫酒微醺。
  隐约山川龙虎踞,频烦车马剑书轻。
  乘时未许甘泉石,入海还期斩鳄鲸。
  莫为六朝空叹息,行看原上草重生。

  --------
  岩城:即石头城,指南京。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曾在南京建都。
  《林伯渠同志诗选》,第2页。

  这年秋天,林伯渠到达吉林省会后,巡抚朱家宝把他交给提学使吴鲁安排工作。林伯渠为了避免引起官方的注意,最初仅报了“湖南学堂学生”的学历,以“精通业务”被委派为吉林省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会办。同时被委派的该所监督,是优级师范毕业生杨锟铻。

  劝学所原是清朝末年停止科举考试后举办州县地方自治、为劝导民间兴办学堂而设的机关。由于吉林改设行省建制不久,县治多未分立,因特设省劝学总所为各府、厅、州、县办劝学所的示范,地点设在省城巴尔府门内正黄旗官房,其中附设宣讲所、劝学宣讲员养成所、阅报所、教育研究会、绅董接待所等。吉林省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于十月初正式成立,林伯渠借办学为掩护,宣传革命,他与杨锟铻在给提学使吴鲁的呈文中特别强调了兴办新学,作育人才的重要。呈文写道:

  “窃维列强竞争,时事日迫,兵战、商战、实业战,要皆根本于学战。国势强弱,视学务盛衰为转移。东西洋学校林立,无地无学,无人不学。下至隶竖、走卒,皆能手执一编而读之,灼知夫优胜劣败强存弱亡之机,故其国之兴也勃然。三省介乎日俄之间,森林遍野,矿产丰盈,土脉膏腴,沃壤千里,豺虎之俄,狼鹫之日,眈眈逐逐,各思攫为己有。三省殆,全局危。当此千钧一发之际,兵战不可,商战不能,实业战则需时甚长,而有所不能待。推原其故,总由其士夫氓庶,安于固陋,罔知学问,仇视新学,遑言智识。学校不兴,教育不能普及,民智遂末由而开,长此浑朴,伊于胡底!是故学战之在今日,为必不可缓之图,而劝学宣讲各所,所由不可不立”

  这份呈文,字里行间充满着爱国忧时的激情,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中肯的。

  在《劝学总所兼宣讲所试办章程》中,林伯渠写道:“普及教育,传输文明,乃本所应有之责任。劝学则期吉林无地无学,无人不学而后止”,宣讲则除应讲有关教育宗旨以及停科举、兴学堂的政府文告以外,“举凡有关地方自治,改良社会,破除迷信之白话报纸,皆可随时宣讲。”“无论何人均准听讲,即衣服褴褛者,亦不宜拒绝”

  关于劝学、宣讲人员的选择,林伯渠在章程中规定:“皆须心地光明,志趣纯正,口齿灵便,声音宏亮,身无嗜好,通达时务者为合格。盖劝学宣讲,非通彻中外大势,时事利弊,我国积弱之原,富强根基端在何处,言之著著,切中肯彀,方能动听”

  --------
  清代吉林档案。
   清代吉林档案。

  劝学所设教育研究会,为当地中小学教员及有关教育人士共同商讨改进学校教育的场所。

  其时吉林省会教育还很落后,新式学堂多未建立。城乡私垫五百余处,学童达七千余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亟待改良。在林伯渠主持下,将省城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区,各成立新式小学一所,同时在劝学所内设立便利贫民子弟半工半读的半日学堂一所,各小学和半日学堂一律由劝学所供应学童的纸、笔、墨。第二年春,又设简易师范一班,以培养小学师资。劝学所于各学区设劝学员,负责调查当地庙产、无益公捐、以及劝导商绅富户捐款办学兼管理学校人事、经费等工作。又设调查员,周游各区,专门负责调查学校一切应兴、应革事宜,以资改进。林伯渠一方面通过办学,秘密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另一方面又常借检查各地办学的机会与当地的革命党人联系和发展同盟会会员。

  正当林伯渠在吉林省会劝学总所开展工作的时候,宋教仁等在东北联络“马贼”起义的计划已遭挫折。先是,宋教仁等于一九〇七年的春夏间在安东建立了同盟会辽东支部,随后于八、九月间联络李逢春等绿林准备起义,派白逾桓、吴崑到碱厂招兵,不料古川清向清政府告密,致使白、吴两人被捕(后中途逃脱)。宋教仁逃往大连后,化名桃源宗介,与曾在《盛京时报》任主笔的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徐镜心,前往吉林省会,组织木植公司,暗中与林伯渠等联络,密谋起义。徐镜心被安排在吉林高等小学教书,后来由于宋、徐被清政府通缉,无法立足,计划遂告流产。

  同盟会辽东支部的重要成员张榕、吴禄贞等不赞成宋教仁依靠绿林“马贼”起义的策略,主张潜伏待机,在军界、教育界和联庄会中发展革命力量。因此宋教仁联络“马贼”起义失败后,林伯渠等同盟会员继续留在东北。

  --------
  松本英纪:《宋教仁和间岛问题》,《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2—2546页。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