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功夫影帝·李小龙传 | 上页 下页
五八


  李小龙无论在美在港,都闹过这样的笑话,莲达一旦离开家,他就得饿肚子。他不知怎样做熟一碗面条,甚至连开水也不会烧——那些煤气电气灶具对他来说委实是太复杂太深奥了。他只能靠吃饼干糖片充饥,消化力极强的他常处在极度饥饿状态下。因此,李小龙出门在外,莲达在电话中总忘不了询问他的饮食情况。

  家庭的摆设是中西合璧式的。李小龙收藏了不少中国工艺品、典籍和兵器。他喜欢把他的兵器展示给客人看,并当屋演示。

  也许是拍片过于紧张和事务繁乱,他在家中追求的是一种宗教式的宁静。

  他喜欢默默地看书,静静地沉思。

  他喜欢跟友人谈中国的禅。他说的最多的一则禅学公案——“茶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空”。

  李小龙用一种平缓的语气说:“有一次,一各学者拜访一位禅师,想请教禅宗的奥秘。当禅师与他讲解时,这名学者频频点头,说:‘对,是这样的,我也知道。’那位禅师停下讲解,为学者斟茶。杯子满了,禅师还不停地斟,茶溢了出来。学者叫道:‘不要斟了,茶已经满了。’禅师说:‘你如果不先把自己的茶杯倒空,又怎能品尝我的茶呢?’这名学者不由汗颜。”

  李小龙说:“禅师的意思再简单不过,说那名学者:你不将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掉,如何接受我的禅呢?其实那位禅师讲解的并非禅,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李小龙在求知方面如这位禅师所喻示的,排除自己旧的观念,而不断接受新的东西。通常,影迷只知他是个功夫大师,而不知他是个渊博的学问杂家。

  《龙争虎斗》影片的美方制片人弗烈德·温布社尔回忆道:“有一天晚上,我与李小龙和加州参议员约翰邓尼在洛杉矶共进晚餐,席间谈到了中国拳与西洋拳谁优谁劣的问题。李小龙这时透露他曾读过约翰邓尼父亲格连邓尼所写的两本书。席上的客人与我,谁也不知道有这些书。约翰邓尼随即充满惊异地对他说:你是世界上唯一知道我父亲写过那两本书的人。”

  “这就是李小龙。他能谈禅、伊斯兰教、基督教,诸如此类。他不信神,但精神上很有禅味。”

  弗烈德·温布杜尔认为知识对一名演员的作用是无形和深远的,李小龙电影为什么这般独具魅力,是有深厚的哲学为底蕴。他说:

  “我从未看到任何人有李小龙那样巨大的精力和魄力,这正是他使观众在银幕上大吃一惊,以及即使在他于香港拍的比较粗糙的电影里,也会使人感到超人力量的原因。这种生命力是令人惊愕的。”

  李小龙曾表示,他过40岁便要停止现在的一切,象古代禅师一样,全然过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

  李小龙没活到40岁,谁也不敢肯定他能否做到这一点。

  * * *

  成为大明星的李小龙,整日处在新闻媒介和影迷的狂热包围之中,但他的内心,却很孤独。

  他回港发展后,几乎没有新交一个知心朋友。他跟女友的关系可能热烈,但谈不上知心。

  曲高和寡。追求层次愈高的人,知己愈少。对李小龙来说,他朋友少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他的性格。

  他的性格愈来愈孤傲,愈来愈无常。他多次用轻蔑的口气指点香港的演艺界、功夫界。原本,志同道合之人很容易交上朋友,结果人们却都对他敬而远之。

  他也在慢慢失去过去的朋友。他少年时的朋友莫不佩服他的成功,而不知掩饰自己的李小龙常常在他们面前抱怨香港人虚伪,这无形中与他们产生了心理隔阂。加之李小龙愈来愈盛气凌人,他少年时的朋友虽没有干出大事业,却仍保持独立的人格,谁也不愿去凑在他面前仰其鼻息。

  李小龙与小麒麟的友谊堪称典范,相好如初,一直到他们都意外地死去(小麒麟死于车祸)。小麒麟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宽容和理解他的一切。

  李小龙在好莱坞的朋友中,数施里芬与他交往最密。施里芬虽是李小龙的功夫学生,但在许多地方,都是李小龙的大哥或老师。在李小龙在好莱坞彷徨、挣扎的岁月里,施里芬对李小龙的帮助最大,是他的恩人。

  施里芬常为李小龙在好莱坞受到不公平待遇而鸣不平,他竭力去改变这一切,他为他们三人合作的《无声笛》夭折而耿耿于怀。

  李小龙在香港获得巨大的成功,耀眼的光芒同时也折射到好莱坞去了。施里芬认为聘请李小龙担任好莱坞电影主角的时机完全成熟。并且,李小龙一直认为他发展电影事业的理想地方是好莱坞,他离美时向施里芬透露:他还要杀回好莱坞主演电影的。

  《无声笛》的剧本最终是被华纳公司枪毙的,施里芬找到20世纪福斯公司,尽力推荐。福斯公司很快就同意投资开拍。

  施里芬立即飞往香港,准备跟李小龙一道分享愿望实现的喜悦。接下的事令施里芬错愕且伤心,李小龙不仅没同意,而且对久违的老友没什么好脸色。施里芬后来回忆拜访李小龙的情形,苦涩多多:

  “我以为自己是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的。因我取得了20世纪福斯公司的同意,可按詹姆斯·高宾希望的方式拍《无声笛》,特意再找他合作。”

  “我以为我与小龙的关系还算密切,我只须向他提出要求,他是会同意的。但他的反应却令我吃惊,他说他认为我们不可能遂他的意。”

  “他说:‘我为什么要比詹姆斯·高宾矮一截?’这是‘印度之行’的旧事重提,可能是他的自尊心需要,对那次寻找拍摄《无声笛》的外景中所感受到的屈辱进行抗议。”

  “小龙其实想知道,我们缺了他行不行?我说行。他还想知道,我们到哪去找可以代替他的人——一个能同时扮演五个角色的演员。于是我告诉他,我们可以去找五个演员。”

  “后来,詹姆斯·高宾与福斯公司的制片人一同飞去香港找他,想得到确定的答复,可是他拒绝了。”

  李小龙一惯不善做人,在对待施里芬的态度上,李小龙太没有人情味了!

  施里芬是少数几个与李小龙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他死的朋友。施里芬宽容大度,不计前隙,与李小龙终又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这是后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