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陈毅传 | 上页 下页 |
九〇 |
|
4月4日,中央军委直接发电报给东南分局的领导人粟裕、金明、叶飞,要求一、四、六纵队休整到5月15日为止,5月15日以后,部队出动南下。 中央军委并且指示中野:“你们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线以西,以利粟兵团行动。” 毛泽东是非常钟爱渡江跃进的战略计划的,且有军事理论的分析。后来陈毅在5月14日向华野干部传达毛泽东对时局与工作方针的报告时曾阐明:毛泽东的战略先是内线歼敌,再就是转入外线作战。毛泽东认为“转入外线又有两个方式,一为北伐军方式,背靠后方,逐步前进;一为跃进方式的前进,超越敌人。有阵地的前进是很合理想的,但依据我军性格,应采取跃进式的。这是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攻坚条件不好,与有帝国主义援助的敌人作战等条件决定的。应承认跃进是主要办法,要避开自己短处,发挥自己长处。” 的确,毛泽东的这种跃进方式,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壮举中获得了伟大的成功。以此为主要的一击,使全国解放区的形势大大改观,各战场的胜利大大发展,以致扭转了蒋介石的反革命的车轮,使之走向灭亡。 1948年的渡江跃进,则预期必将促使蒋介石统治迅速走向崩溃。 这样有理论阐明有实践依据的布置周详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主席亲自主持,并经和陈毅、粟裕反复商议,最后同意了粟裕自己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战略行动,还可能对之持异议吗? 然而粟裕在两个月中逐渐对渡江跃进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断。 主要在于对部队与作战无比熟悉。这是长期持续对部队实行全局性实兵指挥的粟裕过人的优长。一兵团的3个纵队,和华野其他主力一样,经过近两年胜利的解放战争,已逐渐成为火力装备不下于蒋军头等主力的部队。今后要攻克敌重点设防的城市,必须有这种部队,在野战中,与迅速构成防御阵地的蒋军作战,也需要强大火力才能迅速有效地大量歼敌,并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才能歼灭旅、师以至兵团建制的敌军。(而解放战争作战基本经验正是只有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主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旨)这样的部队和作战,对战争的贡献极大,而消耗粮食、弹药、兵员及其他战争物资也极大。这些虽可以部分地取给于敌方敌区,事实上也如此做到了,但其大部还是需要取给于解放区的后方。刘邓、陈粟、陈谢三军,目前实际上是半后方作战,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晋冀鲁豫和山东的支援,才能逐鹿中原,争取在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中打大歼灭战。粟裕1948年1月31日复中央电中的有关段落充分说明他对于3军配合打几个大歼灭战是有信心有把握的。 粟裕还有20多年的作战经历,积聚的经验教训很丰富。他担任参谋长的红十军团的覆灭,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苏浙军区部队天目山作战的绝粮,以及刘、邓跃进大别山几乎丢弃全部重装备,使他明白10余万人跃进长江以南作完全没有后方的作战,必然会丢弃全部重装备;减员一半(伤亡、伤员无法收容与归队、逃亡失散);火力减弱与伤员、弹药的极大困难使指挥员难以捕捉战机和坚持歼敌;粮食严重困难和“与民争食”使大部队(不是小游击队)难以立足。 粟裕了解敌人。解放军以一个兵团渡江,蒋介石不会调整编第五师、整编第十一师等机械化重装备的主力部队,放弃重武器到江南水网地区寻解放军作战,也不会让战斗力很强的广西部队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回江南,以免“放虎归山”。如此,则调动中原敌军到江南的意图只可能做到调动若干二三等部队,于大局没有决定作用。 陈毅传达中说到,中央的意图是“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胜利就来了。”粟裕却感到若不能在中原先打几个歼灭战,大量消灭敌主力,就急忙跃进江南,则江南在无后方的半游击性作战中,未必能迅速变成半后方大兵团作战的中原,而中原敌人能够重点防御、机动增援,在解放军分兵江南主力削弱的情况下,也不大可能迅速变成巩固的华北。跃进大别山和中原,确实是避我之短扬我之长。而跃进江南,对一兵团这样一个于重装备运用已很熟练,围歼敌人能力很强的部队来说,却反是丢弃其所长。把跃进江南,边打边走,要付出的5万人的损失用在中原作战,完全可能消灭蒋军好几个整编师。减轻老解放区负担,避免后方崩溃的战略任务既已由于出击中原而完成,就没有必要放弃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的机会而急于跃进江南。 在扩大会的间隙,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毅作了汇报。 陈毅大感意外。这种改变中央战略方针而牵动全局的意见,其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亲身参与这一战略方案的制定并和毛泽东的军事性格相当一致的陈毅一时难以接受。但是,一次次促膝交谈使陈毅进入深思。以善下快棋著称的陈毅,几天之内,常常举棋不定,心不在“马”。 陈毅的军事想象力虽丰富,他却也有很具体的实践经验,足以体会粟裕的深思。1940年5月2日他不是早就和粟裕联名致电中央反对项英“长征闽浙”并列举了好几个无后方的长征作战损失严重的历史事实吗?1947年7月华野匆促分兵,雨季行军作战,远离后方的几个纵队每纵损失数千人至万余人,内线作战的纵队却因兵力不足而南麻、临朐均未得手,这些事实更在眼前。而集中2个以上的战略单位的兵力,在强有力的统一指挥下,能较前成倍地歼灭敌军,不是在1946年秋天起就在陈毅力主之下以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的辉煌胜利作了证明吗? 陈毅是个善于坚持自己意见也善于放弃自己意见以服从事实服从真理的人。他开始被说服,并欣赏起粟裕的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陈的勇气来。陈毅明确表示:粟裕的建议很重要,他鼓励粟裕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 粟裕的思虑特别周密。他首先向刘、邓报告,他深知刘、邓的意见和支持的重要。4月16日,他以长近1300字的电报把意见陈述给刘、邓。“请钧座予指正”。 4月18日,粟裕又以个人名义向“中工委并请转中央军委”发出电报,电报首先说明经陈毅等“鼓励勇气”,才“斗胆直呈”。电文长近3000字,除上述意见外,更增加了对淮河到长江间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对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派出多路坚强的远殖游击队等具体意见。同时,还说明“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同日,如所期望的,刘、邓发电报给军委及陈、粟,表示:“照现在的情况看来,我们耽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先派多支小部队去)……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刘、邓十分敏锐,在两天后,召集陈士榘、唐亮、陈赓等商讨作战时,进一步明确:敌目前在淮河以北机动作战者为9个师,而我方野战部队为20万人,如果粟兵团加入中原作战则为28万人,实力可大大超过敌人。如能寻机歼敌两三个师,即可完全掌握主动。” 毛泽东1948年4月13日深夜,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还在东行途中,毛泽东已电告中工委,要通知陈毅、粟裕到中央来研究战略行动问题。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后,亲自拟电文:“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粟于4月25日至4月31日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4月21日发出此电。 陈毅当时正主持华野一兵团高干会议反军阀主义倾向,要作报告,并组织下一步的政策讨论。事关华野全部队,不能无人主持,故陈、粟于4月22日急电中央,请求由粟裕于4月24日作完报告后即北来,陈毅不北上。 但是中央军委于同日(22日)电陈、粟:“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于是,陈毅、粟裕于23日电复中央:“拟于明晚及后天白天作一天半报告,传达中央指示及政策,并布置分组讨论,使会议不间断。我们两人于有(25日)晚即动身北来。” 陈毅并不知道此次毛泽东一定要他去,还因为要调动他的工作。他也不知道中原对他的“企图”。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