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庄子 | 上页 下页 |
二〇 |
|
虽然仍然任命惠施为魏国宰相,但梁襄王与梁惠王不同。他不坚持原先的团结齐楚,抵御强秦的方针,而是想与当今天下诸侯逐鹿中原,比比谁更有实力,因而,他对惠施那套爱民、偃兵,不参与战争的学说并不欣赏,他几乎没有找过惠施,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惠施的满腔热情犹如被泼上了一盆冷水。想了好久,终于还是决定回蒙邑来,那儿毕竟是自己的故乡,真是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庄周握着惠施的手说:“回来吧,故乡的山水永远都在等着你。” 惠施听了,心中感慨万千。 两个人沿着岸边散步,时而在草地上坐下来,观赏周围的景色。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地,鱼儿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小鸟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微风中传来阵阵花香。 鸢飞鱼跃,生机盎然的自然万物,使庄子的心田感到无限宽广自由。自由即是快乐。一种审美的移情心理,使他感到鱼儿也是那样地快乐。“你看那条鲦鱼,多么自在啊!悠悠哉游于水中,它肯定非常的快乐!”庄子好像自己也变成了鲦鱼,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鲦鱼的快乐呢?”惠施觉得人就是人,鱼就是鱼,鱼肯定不会像人那样感觉到快乐的。 “那你又不是,你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问道。不知不觉中,两个人又辩上了。 “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心思;可是,你不是鱼,你当然也不会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我不知你,你不知鱼,这不就两清了吗?”惠施说完得意地看着庄子。 庄子知道,跟惠施讨论这个问题,根本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他们两人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庄子对待自然事物,总是物我合一,物我交融,因此,他仿佛能体会到花鸟虫鱼的性情。而善于分析万物之理的惠施则是以观察、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事物。他注意到的是各个事物之间的大小同异,而从来不留意自然事物的喜怒哀乐。因此,庄周知道惠施对他的这一感受是深表奇怪的,跟他辩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 于是,庄子便开始诡辩了:“还是请回到一开始的地方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已经知道鱼是快乐的而故意问我。那么我现在告诉你,我知之濠之上。” 惠施从庄子的诡辩中也感觉到这个问题再争论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便也不再发问。一场辩论这才告之结束。 3 惠施回来后,就住在蒙邑离庄周家不远的地方,两个人经常相互串门,或一起到附近的地方游玩。庄周对这种生活十分满意,读书、写文章、弹琴、钓鱼,与二三知己聊聊天,是多么快活自在啊!虽然并不富裕,但织草鞋所得,完全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只要能得到精神上的舒适,那就够了。 庄周与好友一起讨论各种学说问题,虽说两个人的许多思想都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正是在这种友好的、旗鼓相当的争论中,两人的学问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而,庄周的书也越写越顺利。写好的文章也由弟子抄好,收集成册。从四面八方来求学的人把这些文章带回各地,很快,庄周的文章便广为流传了起来,人们争相传阅。有人视为无稽之谈,有人视为异端之说,有人视为神仙方术,也有人视为旷世至文。 平原君的一个门客公孙龙,以善辩著称,提出了“白马非马”、“离坚白”等著名论题,在当时颇有名气。他看了庄周的文章后,十分地不能理解。 公孙龙在一次与魏国公子魏牟的谈话中讲起庄周的文章,他说:“我少年时就学习了先王之大道,长大后通晓仁义的行为。而且,我还擅长辩术,我能把相同相异的事物论证为无差别的同一,能把坚硬、白色等物体的属性论证为与物体相分离,能把别人认为不对的论证成对,把别人认为不可以的论证成可以;能困窘百家之见解,使众多善辩者理屈词穷。我自以为我已经是非常通达事理了。现在我看了庄子的书,却深感迷惘不解,不知是我的辩才没有他高?还是知识不如他渊博呢?现在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口讲好了,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魏牟听了,倚着小桌子深深地叹息,又抬头仰天而笑,说:“难道只有你没有听说过浅井之蛙的故事吗?井蛙对东海之中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呀!我跳到井栏上,又蹦回到井中,在井壁缺口的水边休息。游到水中,井水托住我腋窝和两腮之下,践踏淤泥则只能淹没我的脚背,环视周围的小红虫、小螃蟹、小蝌蚪,没有能像我这样自如的。况且还独占一井之水,在其中跳跃蹲踞,这真是天底下最大的乐趣!先生为何不时常来井中玩玩呢!’“东海之鳖听完井蛙的话,想进去看看。可是左足还没有踏到井底,右膝就被绊住了,于是,迟疑了一会儿就退出来了,并告诉井蛙大海的样子:“‘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的宽阔;用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形容大海的深。大禹的时代,八年有七年发生水灾,而海水并不因此而增加;商汤的时代,八年有七年闹旱灾,海水边沿也不因此而向后退缩。它不因为时间的短暂和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雨水的多少而有所进退。这也就是东海最大的乐趣啊!’“浅井之蛙听了这些,惊恐不已,现出了茫然若失的样子。”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